■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心怡
“不准打,不准掏!这些都是‘吉祥鸟’,可得保护好哩……”儋州市那大镇屋基村有一家人特别倔,同样的话,祖父说完父亲说,父亲说完儿子说,这一说就是60多年。
“这不准那不准,娃娃掏个鸟蛋有啥影响?”“鸟又不是你家的,管啥闲事?”村民多次表达不满,这家人却毫不让步,不仅时常坐在树下“值守”,还骑着摩托车整村巡逻,防止有人伤害他们口中的“吉祥鸟”——鹭鸶。
“早点来就好咯,现在鹭鸶慢慢都飞走了,没有之前多了。”9月22日,一看到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这家人中的“第三代”吴聪就略有遗憾地说道,“它们特别准时,每年3月8日就会出现在村里的水田,第二天便上树做窝。”
如今,成千上万的鹭鸶每年按时来到屋基村“报到”,在这里繁衍生息,俨然成为了屋基村的“村民”。而这段迁徙的故事,得从60多年前说起。
“那是我爷爷吴明升,正在放飞鹭鸶。”吴聪指着自家墙上挂着的一张照片,画面中,一位老人正微笑地注视着一只雪白的鹭鸶,准备将这只掉到树下的小鸟放归天际。
时针拨回20世纪60年代。一天,吴明升第一次在自家屋后的大榕树上发现了一小群鹭鸶的身影,经观察后他发现,这种鸟不吃庄稼,还能帮农作物吃掉害虫。“爷爷说鹭鸶是灵鸟,能带来吉祥。”吴聪说,从那时起,鹭鸶和他家的缘分就开始了。
那时,为了保护这种“吉祥鸟”,吴明升和儿子吴应光时常守在榕树下,劝导来捕鸟、掏鸟蛋的村民,为此,村里人没少与他们起冲突。“小时候,我常听到村里人为此与爷爷吵架。”吴聪说,但祖父护鸟的态度很是坚决、从未动摇。
1988年,吴聪的父亲吴应光当上屋基村村干部,便将劝说村民护鸟的担子扛到了自己的肩上,希望能给鹭鸶打造一个更安全舒适的环境。吴应光还在家周围种了很多竹子,让鹭鸶有更多“落脚地”。“我小时候,遇到台风天,爸爸会把淋湿摔落的幼鸟捡回家里,让我和他一起烘干小鸟的羽毛,给小鸟喂食,这是我印象最深的童年画面。”吴聪回忆。
伴着鹭鸶鸟鸣声长大后,吴聪学着以前爷爷和父亲的样子,加入了护鸟行列,“每天定时巡逻两趟,只要发现有幼鸟掉到地上,就要赶紧把它们救起来。”
起初,有村民说这家人傻,“干完活还要管鸟,还嫌自己不够累。”可久而久之,在吴明升一家三代“愚公”的坚持和带动下,村里人逐渐树立起了保护鹭鸶的意识。吴明升组建起的屋基村护鸟队也从最初的十几个成员,逐渐拓展到全村村民。
观念一变天地宽。60多年来,到屋基村停留的鹭鸶数量也从最初的一小群变为数千只,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上万只,“大榕树上白茫茫一大片,它们胆子也越来越大,有的还会在我家院子里‘散步’呢。”吴聪说。
鸟儿多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多了,1991年,屋基村建设起“鹭鸶天堂”景区,吴聪接替父亲成为护鸟队队长,并担任“鹭鸶天堂”管理员。“鹭鸶天堂”深处有一栋二层小楼,吴聪在里面一住就是二十多年。为了让鹭鸶有更好的居住环境,他自掏腰包,在景区里种下五棵大榕树和几百棵竹子,供鹭鸶栖息做窝,游客登上景区六层的观鸟楼,便可以近距离观赏“鹭鸶翩飞”的胜景。
“有了鹭鸶后,村里的农作物少有虫害;游客多了,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水泥路也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说起鹭鸶给村里带来的“回报”,吴聪掰着指头数也数不清。要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屋基村的村民深有体会。近日,屋基村被评为儋州市科普示范村,正在以“鹭鸶与美丽生态”为主体打造小型科普示范馆,让更多人认识鹭鸶,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屋基村“鹭鸶天堂”还入选海南摄影创作基地,越来越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拍摄鹭鸶倩影,屋基村的“旅游饭”越吃越红火。
如今,村里人愈发知道了“吉祥鸟”的好,不仅将保护鹭鸶写入村规民约,还纷纷行动起来,把那几句听得耳朵都长茧的话,继续说给外村人听:“不能打,不能掏,大家要一起保护鹭鸶……”
“过几天我儿子回来,就轮到他去巡逻了!”吴聪说,如今“护鸟”的担子渐渐传到儿子吴宏伟的肩上,第四代“护鸟人”的故事正在谱写。
说着,吴聪骑上摩托车开始日常巡逻,在一阵阵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吴聪的身影逐渐和记忆里爷爷、父亲的身影重合,不多时便消失在暮色里。(本报那大9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