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洁
距离我们遥远的古代先人,他们穿什么、吃什么、居住条件如何、怎样去追寻诗和远方?每逢假日,全国各家历史考古和民俗艺术博物馆总是人头簇拥,来访的游客期待借助反映衣食住行生活景观的传统文物,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实现与古人世界梦幻联动。
衣食住行是每个生命体必经的日常生活事项,既是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风格与审美旨趣的缩影,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秩序、家庭制度、习俗规范和社会伦理,还凝聚着民众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是普通大众茶余饭后都可以自由地进入、体验、品评的话题。李志生教授的新著《华夏日常生活史》为读者重返古代中国提供了一个专业解读版的导航图,图文并茂地还原了衣食住行的历史变迁与礼仪规则,并解释了背后的政治文化、民族性格和国民智慧。本书从服饰的面料、色彩与款式,到食物的来源、样式和烹饪;从住房的选址、结构和起居,到出行的准备、工具和旅宿,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立体式地呈现了古代既精致讲究又严守边界的日常生活场景,使得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不至曲高和寡,时隔千秋的古代世界也不会遥不可及。读者可以沉浸式地体验一场充满烟火气、共情力与精神魂的浪漫之旅。
礼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使得古人日常生活的琐碎无不渗透着庄严感和紧张感,但统治者在严守边界的制度缝隙里也容许少数偏离常规轨道的尝试。在我看来,关于女子服饰一节的叙述最富共情力。与现今流行的白色婚纱相似,穿戴“凤冠霞帔”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的“少女梦”,这在古装影视的婚庆场景中十分常见。其中,佩戴“凤冠”之所以从唐朝开始流行,与武则天直接相关。她为“称帝”营造氛围,仿照历代皇帝塑造“龙威”图腾的做法,掀起了“凤冠”的风潮。贵妇、民女也随之效仿。但从宋朝开始,佩戴凤冠收缩为后妃贵妇的专属特权,从明朝开始对霞帔的款式也设立了细致的等级区分。但有趣的是,统治者允许民间女子在一生最幸福的结婚时刻可以拥有一次穿戴“凤冠霞帔”的殊荣,以寄托对荣华富贵的美好祈望。
随着《武则天》《大明宫词》等电视剧的上映,U型、V型、W型领的袒胸装作为唐朝妇女最亮丽的标识,已为大众熟知,但有些女子也酷爱豪迈潇洒的男性胡服和汉服,甚至尝试了“胡汉混搭风”,这种女扮男装的风格却鲜少为人注意。其中,武则天和太平公主便是突出代表。当然,这种突破遭到儒家士大夫的批评,被视为“服妖”之举,甚至将之归咎至盛唐衰落的因素。让人意外的是,唐代最高统治者却默许这种偏轨性行为,不认为这是“违礼”行为。至于他们的考虑,作者给出的解读耳目一新,“他们的帝国理想,是既包括中原也包含四方之人的……胡服只是天可汗治下的域内之物,胡女着男装,进而影响汉妇,也就随之变成了‘夷夏一家’的表现”。这些难得的“松弛感”令人读来更加真实、饱满,破除了普通读者对古人世界的刻板印象。
传承华夏文明的“精神魂”,使得本书充满浓郁的人文精神和现实关怀。知故迎新,继往开来,是华夏文明不断向前辗转的不变要义。近代以来,现代化的进程催促着国人以跨越式的速度开启新式的生活方式,西服、西餐、洋楼、洋车由口岸城市渐而吹遍中华大地。表面上看,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新旧政权的更迭中断裂,但实际上,衣食住行的精神内核并非戛然消逝,而是持续流淌在国民的血液里,延续至今。从这个角度便可理解,随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持续高扬,汉服、唐装、中餐、中式建筑、古迹旅行等“中国风”在海内外迅速流行开来。正如作者所言,“鉴往知今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在时空的交错中,体味过去与未来,就是确立自我认知与生活的开始”。
《华夏日常生活史》恰是生动地阐释了唯有理解“继往”之底蕴,方可树立“开来”之自信的意义。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