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辛力
近日,海南作家唐彦的长篇小说《白沙门》在海口举行首发式。《白沙门》是他“闯海人三部曲”(《原罪·天堂岛》《岛城往事》《白沙门》)中的最后一部。搁笔十多年的唐彦重新回归文学后,对于曾经的闯海生涯,有急切表达的欲望,他的新作《白沙门》即塑造了一代闯海人奋斗、拼搏、成功、失败、进取和向阳而生的形象,展现了海岛的时代风情和社会现状,可谓是一串串闯海人的心灵颤音。
本版特别邀请海口市作协主席、作家黄辛力就此对唐彦进行了专访。
黄辛力:为何如此钟情于闯海题材?
唐彦:我来海南已经37年了。我把人生最重要的时光献给了海南。37年来,我热爱海南,海南也回馈给了我诸多的喜悦、幸福、忧伤、苦难和喧嚣。由此,海南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人生的第二故乡,成为了我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原乡,更成为了我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2011年,当我出版长篇小说《原罪·天堂岛》的时候,我感觉闯海人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感需要表达。而一部小说根本没办法承载。于是,我立下一个心愿,写一个闯海人的三部曲。
黄辛力:一般诸如“三部曲”之类的长篇,不论人物还是故事情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你这三部曲相互之间似乎不是很连贯?
唐彦:这三部曲,从表面来看,似乎没有太多的关联,但从更深层面去看,是有极大关联的。这个关联就是,三部小说创作的背景与表达的思想有明确的递进与互证关系。
《原罪·天堂岛》讲述了初期闯海人的浮躁与迷惘;《岛城往事》讲述了走向成熟的闯海人开始寻求更深层的归属:从现实的此岸走向精神的彼岸;《白沙门》则通过一个老闯海人的回忆,对闯海人生进行总结与反思,表达闯海人向阳而生与灵魂救赎的思想。
黄辛力:三部曲中都隐约出现“灵魂救赎”的旨意?
唐彦:是的,三部小说都有灵魂救赎的旨意。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海南建省办特区,大开发大开放。十万闯海人也是泥沙俱下,参差不齐,有的是来干事业的,有的是来创业的,有的是来冒险的。
黄辛力:《白沙门》里有一条暗线“寻找渡海英雄”,你如何把握小说中的明线与暗线?这暗线为何在小说里不停地出现?
唐彦:“寻找渡海英雄”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这条线索我非常清楚,能够给谈天加分,也能让谈天这个人物性格更丰满。说他是坏人吧,他不是坏人,说他是好人吧,他也不算是好人。人是复杂的动物,不能简单地分好坏。
另外,这条线不停地出现,还表达了一个更为崇高的主题,那就是在这个时代,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与人民献出生命的英雄!这个时代,更加需要英雄的存在。
黄辛力:《白沙门》为何选择白沙门这一场景,寓示着什么?
唐彦:其一,白沙门是所有闯海人最喜欢的地方,那里发生了很多闯海人的故事,承载了无数闯海人共同的记忆。其二,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它是洒满了英雄鲜血的地方,它容不得一丝肮脏与龌龊。我取书名为《白沙门》,并将很多故事场景放在这里,是向白沙门致敬。
黄辛力:自评一下三部曲及今后的创作计划?
唐彦:13年前,我立下的心愿总算完成了。三部长篇,近百万字,码在一起还是有点沉甸甸的。但我更希望沉甸甸的是它们的思想与质感。我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感受或者感悟到。如果这样,我会为写了它们而感到欣慰。另外,就写作技术层面而言,如果前两部的写作带有某种先锋性与探索性,那么《白沙门》的写作便回归了扎扎实实讲故事的传统。至于好与坏,水平的高与低,只能交由读者们去评判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自信我还年轻,我仍将走在路上,仍将不断学习,写出更多的好作品,不辜负时代,不辜负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