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梓
榫卯结构应用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榫卯技术已经出现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先民居住的木结构房子中。榫卯是中国建筑史上最早具有科学创造意义的工艺技术。据考证,历史上海南岛黎族船屋经历了高架船屋、矮架船屋、落地船屋、半船型(形)屋、金字屋演变,其中金字屋作为黎族民居最后一种类型,借鉴汉族茅草屋演化,具有了三角形榫卯梁架,已经脱离了船型,出现了抬梁式结构,室内空间大大扩充,变得结实方便实用。
榫卯结构中,凸出的部分称为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卯就是利用两个木器上的凹凸互相咬合,从而实现完美拼接。榫卯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体现出家具与建筑的密切关系。到了明代,榫卯结构进一步延伸到明式家具中,使得明式家具成为我国传统家具集大成者和我国传统家具的代名词。
海南花梨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志扬说,传统建筑与传统家具的关系,建筑就像是“躯体”,家具就像是“灵魂”。释放着永恒的魅力,而榫卯结构则是明式家具的灵魂所在。
榫卯技艺之所以能在明代达到这么高的技艺水平,源于制造明式家具的珍贵木材,这一珍贵木材与海南岛分不开。
历史往往有一种巧合的必然。明式家具用材考究,常用硬木,有一珍贵硬木木材用料最多,那便是产自海南岛的黄花梨,学名降香黄檀,成为这一时期制造明式硬木家具的首要材料,自明至清前期广泛流行使用。
在2003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中,作者王世襄选取刊印的约160件明式家具中,黄花梨制作的超过100件,便是明证。
明式家具中选择黄花梨作为首要材料,源于它的纹理、色泽、香气、硬度等天然特点。古代许多文献资料对黄花梨的自然特征及产地都有着明确的记载,如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说“花榈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
1956年由侯宽昭主编的科学出版社《广州植物志》,这样描述黄花梨:“海南岛特产……为森林植物,喜生于山谷阴湿之地,木材颇佳,边材色淡,质略疏松,芯材色红褐,坚硬,纹理精致美丽,适于雕刻和家具之用……”可见黄花梨木材质优,质地坚硬,稳定性非常好,不容易变形开裂,不弯曲,有一定韧性,加上含有降香油脂,耐腐蚀,能制造出各种家具,是榫卯构造运用制作明代家具的上好材料。
可以说,海南黄花梨与榫卯结构的结合是相得益彰,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双向奔赴”。
榫卯结构能够充分利用黄花梨的木质坚实致密的材质特点,便于随心所欲制造各种精巧的榫和卯,使得家具构件之间不需用金属钉,只需要竹钉、木钉和鳔胶为辅佐,凭借精巧的榫、卯就可以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在注重明式家具实用功能基础上,进而将黄花梨天然木材的华美纹理和色泽完美呈现,表现出明代家具简约空灵、质朴脱俗、凝重雄浑、圆润劲穆、秾华文绮、古雅清新的形象特征,形成了明式家具造型隽秀、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工艺精良、漆泽柔和的工艺特征,有着独特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承载了明代文人情感、价值观和时代烙印。
正如2009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明清家具赏玩》所言:“黄花梨花纹线条奔放流畅,与诗人、墨客豪放不羁的性情十分吻合,鲜明特征的华美纹理构成了黄花梨作品个性化特征,让人产生见物见人、见物见性情、见物见精神之感,长久把玩,趣味无穷。”
海南黄花梨作为榫卯结构的载体,在明式家具中被发挥到了极致,缔造了明式家具在家具设计史上一个不可超越的巅峰,为榫卯技艺的不断延伸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历经榫卯结构数百年制作技艺传承,集成明式家具的艺术成就,当前海南黄花梨古典家具已发展出琼式、广式和苏式三大流派,它们各具特色,其中琼式简约华丽,广式华丽繁复,苏式清新雅致。
黄花梨明式家具的制作技艺不仅涉及到黄花梨选料、开料、烘干、切割、细刨、打磨、开榫等传统工艺精度把握,还包括了形态结体的分类设计与制作、雕刻纹饰的技法与纹样图案等方面。正是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海南黄花梨古典家具能够历久弥新,推动海南黄花梨古典家具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