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乐大师陈振铎:
琴音爽朗曲作勤
  陈振铎编订的《南胡曲选》。

  陈振铎生前使用的二胡。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陈振铎先生。

  ■ 王凯

  民乐大师陈振铎1904年11月生于齐国故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今年恰好是先生120周年诞辰。他不仅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之一,还是传承、发展二胡艺术的代表性人物,有诗誉之“琴音爽朗曲作勤”。

  乡音的魅力

  陈振铎从小生活在齐国故都临淄,这里是中国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故乡。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次学术思想史上的大解放其实就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展开的。

  临淄一带不仅有儒道学说,民间音乐也是丰富多彩,逢年过节或者庙会期间都有龙灯舞会,还有肘鼓子、五音戏等地方戏曲和民间说唱。陈振铎母亲非常喜欢戏曲和说唱,常带孩子赶庙会、看演出。当地民间锣鼓极为出色,敲起来声闻数里,最常用的鼓牌子有长流水、清汤歌、闹花船等,“其他地方尚无出其右者”。陈振铎喜欢家乡的锣鼓,十几岁时就参加了锣鼓队,鼓友都是些品质优良的乡村青少年,多年以后陈振铎还清晰记得他们的名字。1949年后,陈振铎追忆、收集家乡的锣鼓乐乐谱,编成一册《民间锣鼓》,在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同时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设民间锣鼓课。

  在陈振铎的记忆里,每年夏天农村挂锄之时,正是家乡民间吹奏乐器、说唱音乐最为流行的季节。笛箫喜潮,而夏天空气湿润,最适合吹奏笛箫。在寂静的夏夜,听田野深处若隐若现的笛箫之声,“断续声随断续风”,这种景致最为迷人。陈振铎在回忆录中记录了故乡的美好时光:

  入夜,农民有在村头野外纳凉的习惯,这时鱼跃流水,荷香满池,风送禾苗响,而阵阵笛箫之声,由远处不断传来,那是十分怡人心神的。农民们终天的劳动,这个时间,正是休息欣赏音乐而解除疲倦的时候,以待明天继续参加劳动。当时我跟母亲是常常听到深夜始归。

  幼年时期的耳濡目染,让陈振铎深深爱上了民间音乐,从10岁起就开始学习笛箫、锣鼓、二胡等传统乐器,为其日后从事中国民乐表演、研究和教学埋下了伏笔。对于自己早年这段经历,陈振铎在文章中写道:“我自幼生长于山东临淄农村,因此,农村的民间音乐给我以很深刻的感染,而我之喜爱民族器乐者就是由于受了农村民间音乐影响之故。”

  陈振铎的父亲是一位读书人,在乡里的私塾教书,很受乡民尊敬。父亲发现陈振铎天资聪颖,并且对民间音乐情有独钟,于是将其送到临淄第一高等小学读书,他后来又考入青州一所教会学校。学校有一台风琴,陈振铎偷偷从窗子爬进去弹琴,遭老师责备。陈振铎一气之下离开了学校,投考了山东省立第十中学(今青州一中)。1925年,陈振铎来到省城,入济南美术学校图画音乐科学习。这所学校条件非常简陋,不能满足他的学习需要,几年后他又考取了上海国立音乐学院,走上了专业学习音乐的道路。

  刘天华的最后弟子

  1927年国民政府大学院成立后,准备在上海创办一所音乐学院,蔡元培委托“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博士负责筹备。音乐学院在领风气之先的上海,也属于新生事物,人们大多持观望态度,第一年报名的学生很少。

  1928年8月,陈振铎从济南来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因家贫无法维系生活,萧友梅院长特地为他安排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当时学校只有两位勤工俭学的学生,另一位就是陈振铎同窗好友、后来大名鼎鼎的音乐家冼星海,他与陈振铎同年考入音乐学院,主修声乐,兼修大提琴、琵琶和作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音乐家。而陈振铎则师从萧友梅学习和声、作曲,师从李恩科、朱荇青、吴伯超先生学习钢琴、琵琶和二胡。

  1929年暑假前夕,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发生了一次学生与院方对峙的事件。事件起因是学校要暑假留校的学生缴纳住宿、杂务及练琴费用,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实在无力缴纳这些钱,于是请求院方免缴,但未获批准。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学校采取强制手段,搬走宿舍床铺,封锁钢琴器具,停止水电供应,对峙事件因此爆发。

  陈振铎是这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陈振铎此举出乎萧友梅和许多事件参与者的预料,毕竟萧先生对他的器重和帮助有目共睹。

  不久南京政府修正大学组织法,规定仅传授一种专门技术的学校都改为专科学校,国立音乐学院也因此更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改组后,学校给陈振铎、冼星海等12名组织对峙事件的学生代表各寄了一张学分成绩单,嘱咐他们各自转学,“变相开除”了这批事件骨干。此后,这些学生各谋出路,有的出国深造,有的转学他处,有的改换门庭退出了音乐圈。陈振铎转到当时的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冼星海则去了法国留学。

  到北平后,陈振铎师从刘天华先生学习二胡。刘天华是“五四”时期崛起的中国音乐革新家,他将当时不登大雅之堂的民族乐器二胡带入大学,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一门专业学科进行研究和教学,并为其创制新声。陈振铎在上海时随吴伯超(刘天华早年弟子)学习二胡,已具备了一定的演奏能力,转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后,又从头学起,跟随刘天华学习各种传统谱曲。据知情者透露,陈振铎完整研习了“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继承并发展了先生的二胡演奏艺术。由于刘天华的言传身教,陈振铎演奏技艺突飞猛进,他演奏的传统名曲《汉宫秋月》与先生的演奏相比,几可达到乱真的程度。

  1932年6月7日晚,陈振铎到刘天华家中探望病重的先生,刘天华对他说:“你是我最好的一个学生。”第二天凌晨,刘天华去世,年仅37岁。20多天以前,刘天华还为陈振铎上了最后一课,讲授了他最后的作品《烛影摇红》,以及一些传统的江南丝竹乐曲,陈振铎由此也被称为“刘天华的最后弟子”。

  传授天籁之音

  这一年的早些时候,刘天华身体还硬朗,陈振铎还未毕业即将其推荐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科(原音乐传习所)任教。“传天籁之音,授二胡之业”,陈振铎将先生的音乐思想和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第二年,陈振铎到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担任教员,其间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活动,还到济南、青岛等地旅行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在此期间,陈振铎在《女师学院期刊》等刊物发表了《南胡独奏谱》《洞箫联奏》《南胡曲选符号说略》等多篇学术研究文章,还用工尺谱编订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二胡专著《南胡曲选》。陈振铎在教学的同时也醉心于创作,其二胡独奏曲《雨后春光》《花开满园》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

  抗战全面爆发后,陈振铎回山东老家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他在乡里教流亡学生和乡亲们学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随后又投笔从戎,参加了由当地抗日游击队改编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十团,打响了胶济线上抗日第一枪。烽烟炮火中,陈振铎创作了抗日歌曲《血雨腥风》《长期抗战》《光荣胜利终归我们》,还编印了一本石印本的《抗战歌曲》。

  1939年冬,陈振铎接到老同学熊乐忱一封长信,邀请他到即将成立的重庆青木关音乐学院任教。陈振铎接受了邀请,并于第二年春辗转来到山城。青木关时期是陈振铎创作的丰收期,此间先后创作了二胡曲《山村初晓》《芭蕉夜雨》《嘉陵江泛舟曲》《田园春色》等,并在《乐风》期刊发表了《怎样习奏二胡》《二胡练习曲》等系列文章。

  重庆青木关音乐学院是大后方最高音乐学府,抗战胜利后迁往南京,更名为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后来,陈振铎参加了接收音乐学院的工作。1950年4月学院迁往天津,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振铎积极参与了迁移与筹建等工作,并被聘为二胡导师。

  人物档案

  陈振铎(1904年11月—1999年11月),中国著名音乐家、二胡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及民族器乐革新家、民乐大师、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教授。

  陈振铎得中国音乐革新家刘天华先生真传,一生潜心于民族音乐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学生,创作了《山村初晓》《芭蕉夜雨》《田园春色》等脍炙人口的二胡演奏曲,整理出版了《怎样习奏二胡》《二胡演奏法》《刘天华作品研究》《刘天华的创作与研究》等学术专著和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要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聚焦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005版:聚焦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006版:聚焦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007版:聚焦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008版:聚焦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009版:潮起天涯
   第010版:新海垦
   第011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12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13版:海南周刊
   第014版:封面
   第015版:封面
   第016版:封面
   第017版:海之南
   第018版:海之南
   第019版:故事
   第020版:讲谭
   第021版:书法
   第022版:史话
   第023版:艺术
   第024版:文苑
   第025版:悦读
   第026版:随笔
   第028版:影视
琴音爽朗曲作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