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奇特地名藏史韵
  海南冯氏第一村——石石矍村。

  海南写意山水。云维英 作

  ■ 杨树

  地名蕴含丰富,往往包含着历史、地理、经济、社会、语言、民俗等信息。在海南,有一些地名甚为奇特,比如石石矍、付马、牛漏。在这些奇特地名的背后,往往有与众不同的历史信息。

  石石矍村:其石礐礐

  石石矍(读音què)村是澄迈县老城镇的一个古老村庄,村中居民皆姓“冯”,是海南冯氏渡琼后的第一个定居点,被人称为“海南冯氏第一村”。相传,石石矍村还曾是冼夫人渡琼之后的驻扎大本营,同时也是冼夫人仙逝之处。

  石石矍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目前此村仍存有古迹冯氏大宗祠,这是琼北传统火山岩建筑的代表,维持着明清年代建筑风格和布局,建筑中木雕、彩画、灰塑等工艺相互辉映。在石石矍村西南附近,还有冼夫人衣冠冢、宋元时期冯氏古墓群等。

  石石矍村古往今来人文蔚起。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时期,石石矍村出过贡生、监生十九人,有二人先后出任县尹、知县。民国时期,村民冯开儒、冯庆芝、冯礼范、冯鹏贞、冯其祥等五人又先后进入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学习。

  关于石石矍的形成以及村名的由来,2008年出版的《澄迈县志》有这样的记载:“隋朝仁寿元年(601 年),冼夫人不顾年迈,奉诏出巡,渡海登琼,安抚俚人,不幸于次年(602年)正月十八日在海南(今石石矍村)仙逝。因时值冬季,阴雨连绵,北风劲吹,木船难以北渡,冼夫人遗体无法及时运回故里,便暂时就近(今富昌坡)安葬,由冯宝子孙在仙逝之地搭舍居守其墓。到唐代,冼夫人后裔冯智戴自崖州移居其地,渐成村落。因其村北沿岸之海盛产秀石,受海浪拍激,其石礐礐,村民呼‘礐’为‘石矍’,故得名石石矍村。”

  清嘉庆《澄迈县志》也有相似的描述,此志收录了清乾隆六年(1741 年)任澄迈县知县的张必刚的作品《石石矍港寻石记》,其中有云:“澄迈县治西二十五里有石石矍港,港受大海洄澜蒸荡之气而生秀石,字书无石矍字,土人呼石矍如山礐之礐,言其石礐礐然也。”这种发出“礐礐”声音的石头还是一种奇石,张必刚称“,天下之石莫秀于粤东,粤东之石莫秀于英德县。海南北去英德县二千余里,故英德之石又莫秀于海南,而海南又以澄迈石石矍港为最”。

  石矍是一个生僻字,古代的《康熙字典》、当今的《现代汉语词典》等都不收录,用作村名又能沿用到今天,就更显奇特。石石矍村的奇石如今难寻踪迹,但村名却保存了下来。

  付马村:以马代步

  在东方市四更镇西北部,有一村子名为“付马村”,村庄北临昌化江,西邻北部湾,历史上属于水丰草美之地。现在的付马村是搬迁重建的新村,老村址位于四更镇英显村西边,那是昌化江出海口处,靠近海边,清代时经常有海盗进村烧杀掠夺,弄得鸡犬不宁,村民惶惶不安,故迁移至现址。

  此村本名“附马”,听起来像“驸马”,读起来容易让人误解为皇帝的女婿“驸马”。不过,付马村与“驸马”无关,但却与“马”有关。

  附马村的“附马”之原义,为“以马代步”,后人为简化而改“附马”为“付马”。据说,宋代之后,付马村一带为屯兵驻地,众多战马就在昌化江下游一带饲养,而付马村毗邻屯兵驻地,因此村民又多为屯军养马。再后来,这一带不再屯兵,但马匹以及养马的文化还是存留了下来,人们便常常“以马代步”,而“以马代步”最终演变为村名。

  2011年《东方县志》有相关记载:“据传,以前附马村(后改为“付马村”)有不少家道殷实的人家养马代步,附马村正是因此而得名。村子东南面6公里处有座‘马岭’,便是当年放马的地方。村里还开辟有跑马道和练马场,现在村子东边还有遗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军侵琼后,日军抢走了附马村大多数的马匹,只留下4匹瘦弱不堪的病马,病马死后,就再也没人养马了。”

  付马村历史悠久,而村民使用的语言曾经引起世界汉语界的关注。付马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村民都掌握多种语言,他们往往可以用村话、海南话、军话、儋州话、临高话乃至黎话、苗话与外人交流,而在付马村村民之间,他们的沟通、交流又使用一种外人听不懂的、只存在于付马村内部的独特方言,这就是海南最小众濒危语种——付马话。

  甲子镇:甲子建墟

  甲子镇位于海口市南部,南接文昌市蓬莱镇、定安县龙湖镇,西连定安县仙沟镇,在海口城区颇受欢迎的“甲子粉汤”,正是来自甲子镇。中国传统纪年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花甲的第一年称“甲子年”,那么海口这一个以“甲子”来命名的乡镇,是不是与之有关呢?

  甲子镇的前身为“甲子市”,清乾隆《琼山县志》有记载:“甲子市,雍正四年设立,在官隆四都。”此外,咸丰《琼山县志》、民国《琼山县志》等都有相似描述。

  关于“甲子市”的得名,甲子镇坊间有这样的说法:因墟市建于甲子年,因此人们直接以“甲子”来命名。1988年出版的《琼山乡镇概览》也有相关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此处开始建墟集市,正好这年是农历甲子年,便取名为甲子墟,已沿用了243年。”

  然而,乾隆《琼山县志》又记载“甲子市”设立于雍正四年(1726年),这一年不是甲子年,这与上述说法有出入。

  “甲子”这一名称颇为奇特,民间应该不会无缘无故用以为名。雍正四年距离乾隆九年也就是十余年的时间,综合乾隆《琼山县志》与甲子镇坊间的说法,或是因为这一墟市在乾隆甲子年经历了重建、搬迁等重大事件,使得人们决定以“甲子”来命名,而这一名称也沿用到了今天。

  其他地名:奇特不一

  牛漏墟位于万宁市,原来曾属“牛漏镇”管辖,后来并入长丰镇,是少数民族地区重点集镇。历史上,这一带水草丰茂,适宜饲养牛群,而墟集的得名相传正是因“牛走漏”。1994年出版的《万宁县志》有这样的记载:“(牛漏墟于)明末清初形成墟市,有两株老榕树在旧址处,尔后人们纷纷到树荫处集市。民国时期只有茅舍铺仔几间,是商贾来往万宁、陵水等地的歇脚处。传说,清时有一琼山牛贩放牛群圈于此,因牛走漏而得名‘牛漏市’。”

  琼海市嘉积镇有一村子名曰“不偏”。村子原名“北偏”,村边有北偏岭,清康熙《乐会县志》有记载:“北偏岭,县北十余里。怪石层叠,自西趋东,先后相逐,若驱群羊状。下有龙堀水,泉清白,是山水中之瑰异者。”如今,北偏岭同样改名“不偏岭”。据传,在清代初期,村中有文人认为旧村名不雅,于是选用《中庸》之句“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取“不偏不倚”之意,改“北偏”为“不偏”。

  东方市感城镇北部有村子名曰“不磨”,这也是个古老的村庄,民国《感恩县志》有记载:“不磨村,离(感恩)城东北十五里。”历史上,不磨村出过举人张子辛,出过廪生张际沛、梁守溪、张相沛、张毓瑛,读书之风盛行。据传,此村原名“佛摩”,明末由福建人迁此建村,后人去谐音改村名为“不磨”,寓“千古不磨,万年不朽”之意。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要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中国新闻
   第005版:中国新闻
   第006版:世界新闻
   第007版:文化周刊
   第008版:公益广告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封面
   第014版:海之南
   第015版:物种
   第016版:鉴藏
   第018版:面孔
   第019版:文化
   第020版:话题
   第021版:史话
   第022版:艺术
   第023版:悦读
   第024版:影视
奇特地名藏史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