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翰园 李林青
1984年10月,海南最早的诗歌社团海南诗社在海口成立。悠悠四十年,海南诗社一直致力于海南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从未停歇,是海南诗歌界的重要力量。近年,它还被海南省文联和海南省作家协会授予“海南优秀文艺社团”称号。2024年12月28日,“与天涯——纪念海南诗社成立40周年”(以下简称“与天涯”)系列活动在海口举办,引发诸多的关注与回忆潮。
诗社40年,诗气永氤氲
2024年12月28日上午,在海口美兰区的好友吧沙龙,“海南诗社创作基地”“海南省青年作家协会创作基地”“海南省青年诗人协会创作基地”“红帆诗社创作基地”“海口市作家协会创作基地”“海南省乡土文化研究会文创基地”等举行了挂牌仪式,诗人冷阳主持,诗人作家远岸、黄辛力、唐彦、杜权龙、李林青、杨帆和赵德旭等揭牌,社长远岸和副社长杨帆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与天涯”的纪念活动,诗者云集,海南诗社现任社长远岸,诗人艾子、江非、蒋浩、陈亚冰、黄辛力、纪少飞、陈波来、李林青、邓西等,皆以诗为帆,进行了沉浸式的诗歌体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钟振光等也在座中。而国内外著名诗人作家北岛、多多、叶延滨、李少君、欧阳江河、杨克、梅国云、徐敬亚、车延高、王家新、李笠、潇潇、雪迪(排名不分先后)等纷纷发来贺信,表达对海南诗社的热烈祝贺和祝福。
“与天涯”纪念活动在“诗与沉香”的香道表演中开启。在海南本土资深香道师黄艳制作的氤氲香气中,诗人陆游关于海南沉香的诗作《夏日杂题》四散开来。由远岸主持,蒋浩主讲的诗歌沙龙把海南诗社切入了现实镜头。蒋浩以爱尔兰诗人希尼的作品《非法分子》为例,重点探讨了诗歌文本在写作中题材的选取,以及个人经历和情感的细腻描绘所带来的独特体验。他在对话中强调一个善于读诗的人,往往也会是一个擅长写诗的人。个人体验与普遍性议题的巧妙融合,可以全方位展现出诗人敏锐的洞察力与人文关怀。他说优秀的诗歌作品不仅要富有情感深度,也必须具有思想深度,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共鸣与理性的启示。
当天下午,海南诗社携手海南省青年作家协会、海南省青年诗人协会、红帆诗社和岛内著名诗人及省司法文联、海口市朗诵艺术协会,在海南省图书馆举行了“与天涯”音乐诗歌朗诵会。萨克斯、钢琴、现代舞,以及众人一咏三叹地对《与天涯》诗的朗诵,让诗与天涯,诗与远方,作了实心的链接,一种永恒的传承。
筚路蓝缕,创办海南诗社
说起海南诗社,有几个名字是不得不提的:林施均、云逢鹤、冯麟煌和邝海星。海南诗社的第一任社长林施均(1918年—2005年)是文昌人,出身于商人家庭,一生钟爱诗歌。1936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时,林施均就曾为学生会编辑诗刊《缪丝》。青少年时代,林施均即开始发表诗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北海和海口等地进行抗日宣传,与同仁编印诗歌刊物《高射炮》,自编《春风》和《暴风雨之歌》两本诗集。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1983年,林施均主政海南大学,任海南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其间,他发现海南写诗的人很多,全岛各地都有,却没有一个全岛规模的诗歌团体,于是,在海南诗人邝海星的提议下,他决心发起创办海南诗社。他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各市县有影响力的诗人,一边抓紧向民政部门申报成立海南诗社。
经过一年紧锣密鼓的筹备,1984年中秋节,海南诗社在海南大学召开成立大会。海南新闻媒体工作者、海南行政区、海口市文联干部、海南大学部分师生和海府地区的诗人、诗词爱好者,欢聚一堂,热烈庆祝海南诗社的诞生。作为海南诗社的首任社长,林施均在会上致辞。会上,大家还饱含深情地回顾了海南历史上曾涌现出的一批著名诗人,如白玉蟾、丘濬、海瑞、邢宥、王佐,以及苏东坡等众多谪琼诗人等等,他们的事迹与诗歌,在中国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让诗友们倍感亲切自豪。
海南诗社从筹备到成立,一路顺风顺水,除了林施均的地位声望以及四处奔波所起的作用之外,也与当时诗社几位副社长(云逢鹤、冯麟煌、邝海星)、秘书长吴云汉的积极配合推动以及海南文化界诗友文朋的踊跃参与是分不开的,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此刻天涯,诗正年轻
1984年海南诗社刚成立时,成员只有二十多人。早初诗友们没有创作园地,林施均、云逢鹤(时任海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在海南大学校报文艺副刊中增设《诗文学》专页,发表诗友及师生诗歌作品,这是海南《诗文学报》的前身。
1985年,诗社成立一周年,其时海南诗社的会员已达七十多名,比成立初期增加了两倍多。在诗友中,既有年逾古稀、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老诗人,也有崭露头角的年轻作者,还有一些侨居泰国的文化工作者和诗歌爱好者,他们对诗社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赞助。当时,在海师中文系,活跃着一群青年大学生,是缪斯的追慕者,他们爱诗写诗,闪烁着青春的光芒,林琳是他们的代表,被海南诗社吸收入社,任理事,这是个例,很典型。
在这一年时间里,诗社开展了一系列采风活动。在创作及发表作品园地方面,除了在海大校报增加专刊外,海南日报也曾先后开辟专栏刊出《海南诗社专页》和《海南诗社诗选》;诗社编印了两期《诗书、画、篆刻专页》。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还组织了《海韵》专题节目,播放了海南诗社的诗作,海南文联的《天涯》月刊也开辟海南诗社专栏,刊登社友的作品。海南侨务办公室主办的对海外华侨发行的杂志《琼州乡音》1985年第三期也刊发了专文,报道了海南诗社的组织和活动情况,还刊登了社友们“三月三”采风的照片。这些报刊和广播有力地促进了海南诗社社友的创作,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南的诗歌创作活动。
1985年中秋节,海南诗社举行一周年纪念活动,会上,诗社副社长云逢鹤代表海南诗社作小结致辞,他在《海南诗社一周年》致辞中说:“海南诗社的诗歌活动得到了岛外文艺团体、作家以及华侨文化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的支持和赞助。老诗人、暨南大学教授芦荻不止一次来稿、来信,给我们以很大的支持与鼓励。作家和电影剧作家李英敏荣任诗社的顾问,常指导和关心诗社的工作……侨居泰国的韩欣元先生还提出要寄一笔经费作为诗社的创作奖金。社友们作品的多寡,特别是质量的高低以及与此相应的社会效果的好坏和大小,是衡量我们诗社诗歌活动成就的主要标志。一年来,我们发表了社友的诗作近百首,有新诗也有旧诗,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特点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尽管艺术造诣和思想水平未尽相同,但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祖国和海南开发建设的新的风貌,歌颂了鼓舞人民奋发向上的新的力量,唱出了诗友们的切身感受,表现了诗友们对现实生活美的执着与追求。”成立仅仅一年,海南诗社便团结了这么多诗友,联络了这么多文化单位,做了这么多工作,开创出了如此规模的大格局,这在海南文化史上实属罕见。
如今,距离海南诗社的成立,已经过去了四十年,然而,海南诗社里的诗人们,从未停歇,他们接过先辈手中诗歌的火种,继续往诗歌更深处播撒。在云逢鹤的《无题》诗里,有这么一句:“海老了/唯水年轻/凡是潮刷过也都年轻。”这亦是海南诗社的写照:岁月老了,而诗歌正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