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1月13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粤剧名伶红线女:
红豆生南国
  红线女。

  红线女在粤剧《搜书院》中的扮相。

  粤剧《搜书院》剧照,红线女(左)饰翠莲。

  红线女(左)与弟子琼霞。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 王凯

  今年是粤剧名伶红线女(邝健廉)百年诞辰。红线女生于南国,粤剧这个古老的剧种也因她主演的《搜院记》而被誉为“南国红豆”。作为一代戏剧大师,红线女开创了粤剧史上最具影响的唱腔流派“红派艺术”,对粤剧发展、传承和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红线女与海南岛很有缘,她回内地后主演的第一部有影响的大戏就是根据琼剧改编的《搜书院》,红线女从琼剧中吸取了许多技巧和养分,而她独创的“红腔”唱法也被许多琼剧艺术家吸收、借鉴。20世纪50年代末,红线女与老搭档到海南演出,据说当时海口万人空巷,许多老人至今还记得当年的盛况。

  从香港回到广州

  1925年深冬季节,在广州黄沙昌善北街一个富商家里,降生了一个女婴,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红线女,父亲为其取名邝健廉。红线女的父亲是广州城有名的邝广济药铺老板,母亲出身粤剧世家,所以红线女从小就接触粤剧艺术,耳濡目染,深受熏陶。

  1938年10月,广州陷入日本人之手,邝广济药铺毁于战火,红线女一家沦为难民,不久便逃难去了澳门。为了谋生,红线女正式下海,随舅母何芙莲学习粤剧,后来进入金星剧团,并在班主靓少凤建议下,以《红线盗盒》中侠女“红线女”的名字作为艺名。1941年红线女随团到广州湾(今湛江)演出,邂逅粤剧名角马师曾,在靓少凤介绍下,红线女加盟马师曾剧团,两人在演出中暗生情愫,后来结为夫妻。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与马师曾等人在广州、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其他中小城镇演出,受到戏迷们的追捧和认可,被媒体誉为“粤剧皇后”。后来她排演了新编历史剧《一代天骄》,在戏中她根据自身嗓音条件,融入京剧、昆曲和西方美声唱法的技巧,创造了一种别具风格又不离传统的新腔,这就是粤剧舞台上传唱至今的“红腔”。“红腔”的最大特点是唱人情、唱人物,注重以唱腔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使唱腔与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高度融合。

  1951年1月,红线女与马师曾在广州参加“抗美援朝大集会义演”,先后在人民戏院、乐善戏院演出批判崇美思想的短剧,春节期间又在广州作贺岁演出。返回香港后,红线女等人受到港英当局的传讯、警告和刁难,剧团也被迫解散。

  1952年,红线女出资组建了真善美剧团,先后排演了《蝴蝶夫人》《清宫恨史》和《一磅肉》(根据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改编)三出戏,其中女主角都是由红线女扮演。此间红线女既要登台演出,又要管理剧团事务,忙得筋疲力尽,很难静下心来进行艺术创新。多年以后,她在《粤剧“真善美”剧团组织始末》中回忆:“我多么想找到一个可以全心追求艺术创造的地方啊!1955年国庆,我回祖国观光,我向往的地方终于找到了,这就是社会主义祖国的艺术园地。”

  1955年12月,红线女与马师曾一起从香港回到广州,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出演《搜书院》名满天下

  1954年,广东省粤剧团编剧杨子静、莫汝城、林仙根等人到海南岛搜集创作素材,发现了一个油印的琼剧剧本,剧名叫《搜书院》。剧本情节很简单,只有“围书院”“搜书院”几场戏。据海南文化部门介绍,这出戏是根据当地民间故事改编的,讲述了镇台府一位侍妾在进香时失落金钗,被琼台书院书生张逸民拾得,他还钗并与之相见,镇台闻之大怒,于是便发生了围书院、搜书院的事情。故事发生地琼台书院尚在,其中书院掌教谢宝及书生张逸民(本名张日旻)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清《琼州府志》《文昌县志》对此都有记载。

  杨子静他们后来将这出戏改编成粤剧,只不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有所改动,侍妾改为婢女,失金钗改成风筝飘落。最后在谢宝帮助下,张逸民与婢女奔回故里,有情人终成眷属。因为杨子静和莫汝城经常在广州一片翠绿的荷塘边谈戏,于是,婢女被命名为“翠莲”。

  红线女与马师曾回到广州后,决定重排《搜书院》并到北京、上海巡演。新版《搜书院》与1954年版相比,增加了“柴房自叹”和“步月抒怀”两场戏,删除了“搜院”一场,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矛盾冲突更加集中。戏中“翠莲”一角由红线女出演,马师曾饰书院掌教谢宝,两位粤剧大师特别是红线女的倾情出演,为《搜书院》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红线女特别喜欢翠莲扮男装的一场书房会,为此专门到上海向京剧名家俞振飞学习小生表演,把京剧小生表演融入粤剧旦角身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舞台效果。在唱腔方面,红线女充分发挥了“红腔”的艺术魅力,将少女翠莲对自由和爱情的期盼演绎得出神入化。

  1956年5月,红线女与马师曾带着《搜书院》进京会演,受到观众欢迎,党和国家领导人还专门观看了演出。5月17日,周恩来总理参加昆曲《十五贯》座谈会,在会上多次提到并表扬了《搜书院》,肯定了红线女在戏中的贡献。周总理在会上特别指出:“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该重视。”从此以后,粤剧“南国红豆”的美誉不胫而走。

  此后不久,《搜书院》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海内外上映。这是内地拍摄的少数几部粤剧电影之一,制作考究,叙事流畅,画面处理优美,记录了红线女的精湛演技和优美唱腔。电影在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影响极大,以至于许多当地华侨到海南旅行时,都会到影片背景地琼台书院一游。

  访琼演出万人空巷

  京剧大师梅兰芳非常喜欢红线女主演的《搜书院》,他在《动人的喜剧〈搜书院〉》中这样写道:“红线女扮演的翠莲,表现出一个刚烈而又腼腆可爱的少女形象,在体现剧本所揭示人物思想矛盾的发展上,更是细致深刻。她在柴房一场的独唱,表面上好像没有一个身段,其实处处是身段,时时有‘脆头’。”戏剧家田汉在广州看了《搜书院》后,特地为红线女赋诗一首:“珠江水暖玉生寒,乐府新翻五指山。暗把风筝寄漂泊,不因铁甲屈贞娴。歌倾南国刘三妹,舞妙唐宫谢阿蛮。争及摩登红线女,佳章一出动人寰。”某种程度上,正因为有红线女的演绎,才让这出由琼剧改编的《搜书院》红遍大江南北,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这出戏本来就是粤剧。

  1958年,红线女、马师曾带着《搜书院》来到海南,在刚刚落成的海口戏院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据知情者回忆,排队买票的观众特别多,把戏院围了一圈;戏票定价一元多钱,当时普通职工月薪不过二三十元,但仍被抢购一空。为了让更多的观众一饱眼福,后来的演出从戏院搬到了海口广场,据说观众有3万多人。由于戏迷过分热情,造成现场失控,最后只好中断了演出——这天晚上的盛况,让很多海口人陶醉了一辈子,也记了一辈子。

  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澄迈新发展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世界新闻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史话
   第014版:海之南
   第015版:海之南
   第016版:海之南
   第018版:面孔
   第019版:新知
   第020版:人物
   第021版:文化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红豆生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