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报记者 邱江华
以数十年为标尺的科研生活在很多人眼中仿佛是一个“不求回报”的过程。但在杨小波看来,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发现,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跨向未知领域的一小步,哪怕很小,都是一个惊喜。
30多年来,海南大学教授、植物资源与森林生态学专家杨小波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踏遍海南岛的每一片山林和湿地,用几近“疯狂”的专注执着与热情揭开山林和湿地中每一种植物的“神秘面纱”,并为它们建立“户口簿”。
扎根海南植物研究30余年
杨小波最近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对象,是在日前举行的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他牵头的项目“《海南植物图志》编研及珍稀保护植物分布特征研究”,获得了海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翻阅这些年有关海南生态、植物方面的报道,可以发现不乏杨小波的身影。他潜心海南植物研究30多年,为海南及热带地区相关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杨小波是土生土长的海口人。1985年,他从中山大学植物学专业毕业,面临着就业方向的选择。“时任海南大学校长的林英前辈,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生态学专家。若能跟着林老搞科研,是一件多么幸运、幸福的事。”杨小波说。
抱着满腔对名师的向往和对故土的深情,杨小波来到海南大学任教。“在实验室里的工作相对来说非常舒适。”杨小波说,但作为植物学与森林生态学的科研学者,上山入林是他们更为熟悉的日常生活。
俗话说,林倚山生,这意味着研究森林生态,就是要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丛丛岭。这些年,从文昌铜鼓岭到五指山,再到霸王岭、尖峰岭、鹦哥岭、黎母山和吊罗山等,杨小波几乎走遍了海南省大大小小的山脉和海岛。
用一整天徒步翻越五指山;在山林中与毒蛇“和平共处”;经常出没在丛林间的山蚂蟥,咬得腿部鲜血直流;遇到没有路的悬崖峭壁,手脚并用而上,或翻滚而下……多年的野外科考经历中,类似这样惊险又刺激的小故事,杨小波已经记不清到底发生了多少次。
“有一次我误捅了马蜂窝,近百只马蜂嗡嗡直冲向我。”杨小波回忆说,那次,真以为自己在劫难逃了。“但没想到马蜂们靠近我后,还没来得及‘亲密接触’,又集体掉头飞走了。”杨小波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想,可能是我的衣服太臭了。野外工作时,经常汗水、雨水湿了又干,衣服臭得竟能把马蜂熏走。”
如今再谈起往事,杨小波显得云淡风轻,甚至觉得是有趣而宝贵的人生体验。但其中多少辛酸艰险,听者唯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同身受。
为海南植物建立“户口簿”
杨小波勤勤恳恳地工作,得到了林英校长的认可。1988年,海南建省后,林英交给杨小波一个重任:“海南成为一个独立的省份,应当有自己的植被志。你要为完成这项工作而努力。”
在林英的影响下,杨小波决定撰写《海南植被志》。为进一步夯实专业能力,他于1990年至1996年回到中山大学读硕士、博士,并于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不论在哪读书工作,杨小波都有着深厚的“海南情怀”。
“认识植物是研究植被的前提。”杨小波反复强调。硕士阶段,他在从事五指山森林植被研究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凡是对海南植物有研究的前辈,杨小波都拜之为师,比如擅长草本植物分类的钟义教授、擅长树木分类的符国瑷专家,还有一些在林区工作多年,有一定分类经验的前辈。
在此前的资料中,《海南植物志》是较为全面地梳理海南植物资源的一部著作,记载了3500多种植物种类,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没有附上彩色图片,对从事生态植被研究的学者来说,认识植物种类仍然较为困难。
为海南植物建立一份完整的“户口簿”,事不宜迟。就这样,杨小波和他带领的团队,在《海南植物志》的基础上,从1991年着手编著《海南植物图志》。
历时24年多,《海南植物图志》(1—14卷)于2015年终于出版。该图志收录了海南维管束植物234科、1895属、6036种,回答了“海南岛上有多少种植物”“外来植物有多少种”“野生植物有多少种”等问题,基本摸清了海南植物家底数量。
特殊的是,《海南植物图志》几乎每一种植物都配有彩图或线条图,而绝大多数图片来自野外拍摄的植物原色图片,部分种类图片来自收藏的标本图片以及引自相关植物图库网站的图片,便于读者参考阅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海南植物资源研究未完待续
业内人都知道,杨小波很“拼”。2013年,国家启动了第二次全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调查项目,在原国家林业局与海南省林业厅的指导下,杨小波作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调查行动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走遍海南山山水水。
在完成项目调查基础上,杨小波还带领团队编著了《海南珍稀保护植物图鉴与分布特征研究》。该书收录了111种国家或海南省保护植物物种,不仅记载了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还依据坐标绘制了物种现有分布点或历史分布点,科学分析了这些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加强保护的方法与途径,再次扩充了海南植物信息库的信息量。
“近年来,海南植被及植物种类资源的保护工作日益加强,但对植被及植物资源种类的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特别是濒危及极小种群的保护工作更加严峻。”杨小波说。
在他看来,这些物种如果消失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是不可估测的。虽然杨小波的科研主要方向是生态学,但在长期教学、科考工作中,他迫切感觉到建立海南植物信息库的重要性。
“《海南植被志》的第一、二卷已经分别在2019和2020年出版,第三卷也即将问世。”杨小波向记者透露。这部书,他从26岁左右开始写,而如今,他已经60岁了。“希望这些图书出版后,不仅是学者学术研究的工具书,也是老百姓认识海南植被与植物种类的科普读物。”
行者无疆,几十年过去,杨小波已荣誉等身——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1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他还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在国际和国内刊物上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23部。
不过,对于这些成绩,杨小波却笑言,自己只不过是用了近半辈子的时间专心于海南植被和海南植物资源的工作罢了。
择一事,终一生,杨小波还将继续在他的“植物王国”中畅游,一往情深,初心不改。
本版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