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寒夜读书忘却眠

  ■ 刘绍义

  “寒夜读书忘却眠”,是袁枚《寒夜》里的诗句,寒冷的冬夜挑灯夜读,不知不觉已是三更,老婆心疼丈夫冻着了累着了,屏灯或夺灯,半是撒娇半无奈。“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古代读书人是幸福的,这首诗又让我想起见过的一幅清代《夜读》木雕,一小娘子坐在床沿,手撩帐幔,想来罗衾不耐五更寒,见丈夫还在读书,就嗔怒相责;面对妻子的责怪,丈夫半是尴尬半理屈,侧面避锋,画面生动有趣,在今天这个十处灯火九处牌的时代,这木雕更让人耳目一新。

  “雪夜围炉读禁书,为人生至大幸福”,正像金圣叹说的一样,在古代,读书人寒夜读书是幸福的。“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十年读易费膏火,白头还对短檠灯”,当然,这些夜读生活,春夏秋冬都有,只是雪中夜读,别有一番情趣罢了。

  陆游《冬夜读书》和《冬夜对书卷有感》,都是描写寒夜读书生活的,“挑灯夜读书,油涸意未已”,读书读到灯油都没有了,还余兴未尽,可见书中有多少乐趣了;“白发萧萧年八十,依然父子短檠灯”,父子俩一对书痴,寒夜读到夜深人静,在古代也是不足为奇的。

  习惯成自然,在大人的影响下,孩子也多在冬夜读书。唐代翁承赞的《书斋谩兴》就是描写小孩子冬天夜读的:“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更佳。”如果没有亲眼看到小儿夜读的场景,是很难写出这样美丽的诗句的。还有明代山阴人王思任,看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刻苦夜读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听鼎儿读书歌》:“月沉灯渴雁无征,竹窗犹有读书声。鸡未着裈鸟未醒,书声先旭开东井。”看样子,早期教育,从少儿抓起,古来已久矣。

  想想看,古代的诗文典籍中,哪里没有夜读的身影,悬梁、刺骨、映雪、囊萤、凿壁借光,无一不是熬夜苦读的场景。就是在漫漫旅途中,文人儒生也不忘灯前夜读。“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这分别是白居易和韩愈的旅途夜读诗。不仅如此,很多人还从夜读里读出了感情,清代阅微草堂主人纪昀就曾经自撰一副夜读的楹联“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来表达自己夜读的心情。

  当然,夜读多是寒冬夜读,也是有其原因的。古人多在冬夜读书的原因,我们从《魏略·董遇传》中就能找到答案。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读书。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哥俩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以此来维持正常的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来诵读,哥哥讥笑他,他仍照读不误。当董遇有所成就时,有人便向他求教,说自己也想读书,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听后告诉他,应当利用“三余”时间进行读书,那人便问何为“三余”,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冬夜读书,“三余”一下子就占了两余,冬夜读书名不虚传,众人纷纷效仿,并以此为趣,以此为乐,以此为荣矣。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3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4版:冬交会特别报道
   第005版:冬交会特别报道
   第006版:调研报告
   第007版:故事
   第008版:海报
   第010版:“营”在自贸港“画”说新海南
   第011版:专题
   第012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13版:文化周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文化周刊
   第016版:文化周刊
   第017版:中国新闻
   第018版:广告
   第019版:潮起天涯
   第020版:乐东新发展
   第021版:新海垦
   第022版:专题
   第023版:专题
   第024版:专题
网球之美
路边的老树
简阳羊肉汤
鱼鳞洲
论述
《鱼》(油画)
珊瑚
“狂人”熊十力
寒夜读书忘却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