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昌化江下游南岸,与昌化古郡(今昌江县)只有一江之隔。年少时,常听老人说及昌化古郡的前世今生,这使我对昌化古郡充满憧憬与探索的欲望。
去年立冬早上,我约友人结伴自驾游。自驾车跨过刚通车的新昌化江大桥,踏上昌化这块古文明的故地。古代昌化,洲涧水清,航运繁忙,过去一直是琼州岛西部连接内陆的海上通道。史志记载,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置珠崖、儋耳二郡,儋耳郡统辖儋耳、至来(今昌江县)、九龙三县。到了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至来县为昌化县。对于昌化县名的释义,明代郭子章在《郡县释名》(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地理类167卷)一书中阐述道:“隋名县南十里有昌江,源出五指山,流入于海。昌化者昌江之人归圣化也。”
昌化古城(今昌江县昌城村)曾是古昌化县治所在地,古时筑有一座城池。据清康熙《昌化县志》所载,古昌化城池,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到永乐九年(1411年),昌化屡遭倭寇侵扰,昌化县军事指挥徐茂,为了抵抗倭寇侵扰,重修城墙,环城用石砖砌筑,周长约五里,高两丈,厚度近两丈。筑四座城楼,开四扇城门。到了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昌化知县周振,又命令军士在城池外围,开挖约两丈宽的护城壕沟,使昌化古城形成坚固的军事要塞。清末,古城屡遭飓风、台风袭击,饱经沧桑,加上年久失修,城墙已残破,护城壕沟也已被流沙积埋,唯独那些残存的城墙土垒,凸在地表上,静默地守护着即将倒塌殆尽的城墙根基,似是在守护着古城千年前的文明穴位。
昌化古城,其实是昌化古代文明的一个缩影。如今,昌化古城中保存较好的历史古迹,还有峻灵王庙、治平寺碑、南门古墓群、双溪书院遗址等,都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人文,值得人们去探索与挖掘。
古城西北约二里处有座山,叫昌化岭。千年以来,在昌化民间,一直流传着峻灵王“南下昌化补天”的神话传说,给昌化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南宋《舆地纪胜》记载:“峻灵王庙,在儋耳昌化县之西,北有山,若冠帽者,里人谓之山落膊……”苏轼被贬儋耳,途经昌化时,曾祭拜过峻灵王海神庙。苏轼在他的《记峻灵王庙碑》中,作了形象描述:“西北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巍然,若巨人帽冠,西南向海而坐者,里人谓之山落膊,而后汉之世,封其山神镇海广德王……”昌化峻灵王庙,始建于917年,是南汉高祖刘敕建的唯一的海神庙。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封儋州昌化山为镇海广德王”。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诏封山神为“峻灵王”。到了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奉诏加封为“昭德明王”。因此,1992年,重修后的峻灵王庙,名字改为“峻灵明王庙”。
走进峻灵明王庙,迈上七级台阶,进入庙内。整座庙分为门庭、祭亭和殿堂。殿堂中间,供奉着峻灵王神像,庙内保存着苏东坡亲临峻灵王庙后铭写的《记峻灵王庙碑》(断碑)。此外,还有明末昌化知县张三光撰写的《重立峻灵王庙小记》原文。峻灵王庙蕴含的文史价值,使它得以屡废屡建。近年来,峻灵王庙,已经引起国内“苏学”界的深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