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3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兰迪:
从混沌背景里越众而出
花卉,油画,1946年。
静物画,布面油画。
风景画。
静物,铜版画,1931年。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乔治·莫兰迪。
上海久事美术馆“莫兰迪展”现场。

  文\本刊特约撰稿 王家儒

  今年7月9日,在上海久事美术馆举办的一场“莫兰迪展”引发了国内的“莫兰迪热”。方兴未艾,11月25日,四川省成都博物馆隆重推出“百年无极——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藏艺术大师真迹展”。该展览汇集了梵高、马蒂斯、毕加索、莫兰迪等46位现当代各流派艺术大师62幅艺术杰作,其中被誉为20世纪“艺术隐士”的“洋八大”莫兰迪那宁静虚和、色调高雅、形态单纯的“瓶瓶罐罐”作品再次给我们带来完美的邂逅。

  一生几乎没离开过家乡

  乔治·莫兰迪1890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这里诞生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大学,是个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作为该地区一个中产阶层商人家庭里的长子,莫兰迪少年时期就对艺术充满了激情。他于1907年入读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学画,1930年起一直在该学院任教,1964年在博洛尼亚病故。他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家乡,过着修士般隐遁的生活,仅有的一次出国,是到瑞士的苏黎世,那还是为了参观塞尚的回顾展。他生性平和宽厚,生活高简,终身未娶,一生与他挚爱的艺术平静相伴。

  莫兰迪初登艺坛时,正值欧洲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风起云涌,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如日中天,众多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亮相。他却不随波逐流,如苦行僧一般待在博洛尼亚的工作室里,心如止水一般静观默察那一堆“瓶罐杯盘”,用智慧和超常的悟性,在画布上将这些“形象”放进他精心构筑的时空框架里,而后进行布局、组合、重叠、分开、连接,不断地概括、简化、再简化,直至这些“瓶罐”消解了物象的物质属性而呈现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永恒感。因而,在他的笔下,这些普通平凡、司空见惯的“瓶罐”获得了新的生命与力量,完成了从形而下的“器”向形而上的“道”的升华。这种天马行空的艺术世界使他成为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可以这样理解,在整个20世纪喧闹的社会与艺术领域里,他的艺术流溢出一种“致虚极、守静笃”的淡定与自信,给人以温柔的精神慰藉。评论界认为“他的画关注的是一些细小的题材,反映的却是整个宇宙的状态”。

  “瓶瓶罐罐”里悟“大道至简”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自己人生最好的注解。莫兰迪一生孤寂、简单、平凡,与任何一个艺术运动都没有密切的联系,因而比那些在艺坛上叱咤风云的艺术家更加专注与纯粹。他虽然与任何艺术流派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却不影响他从历代大师与同时代的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中汲取各种养分,像文艺复兴时期湿壁画的温润与静气,夏尔丹的质朴与真诚,科罗的高雅脱俗,印象派的清新自然,野兽派的直接与单纯,立体派的空间构成,特别是塞尚用几何结构来重建新的艺术秩序的执着。

  走进莫兰迪的艺术世界,首先就被其“莫兰迪色”那耀眼却不张扬、优美且高雅的色调所倾倒与陶醉。综观他的作品,无论是陋室中的“瓶瓶罐罐”还是工作室外面的风景,其画面都弥漫着一种宁谧谐美的迷人色调。他通过各种如珍珠般温婉、通透清澈的灰调去组合成一个如梦如幻般的色彩世界。这是褪尽铅华后一种高贵的典雅,熠熠生辉。它不仅成为无数画家争相模仿的文本,同时也是高贵典雅与时尚潮流“流行色”的代名词。从艺术符号学角度来说,“莫兰迪色”实质上就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投射,充分显示出艺术家无欲则刚的穿透力与恬淡超越的品格。每当我们站在他的作品面前,那种“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色谱总让你骚动的心灵平静下来,慢慢地随着那由多重灰色阶所组成的“和弦”,穿越尘世的喧嚣、浮躁,直抵内心的优雅。

  其次,在这宛如大提琴般温厚委婉却不失亲和力的色调中,那些富于节奏感与韵律感的“瓶瓶罐罐”,以最简约的造型镶嵌在不同形态的正负空间中,犹如同一水平线上一排相拥而立的凝固音符。这些极具个性化的造型,通过种类的更换和数量增减的变化,切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及不同的精神境界。与美术史上众多静物画大师不同,莫兰迪所选择的物体不仅单纯、数量甚少,而且不考虑物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他根据“知黑守白”的原则,将它们聚集交迭在中间,衬出四周的空白。另外,他在刻画时摒弃物象表面的光感、质感等物质属性,将其进行大胆简化,创造出一种近乎抽象化的造型,以期达到“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写意形象。在这个巴赫赋格曲式庄严的造型结构中,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凝固的、无前无后、无始无终。

  倘若将莫兰迪的作品同东方艺术相比,他那些一字形排列、极简而至美的“瓶罐”构成,堪比我国南宋画僧牧溪笔下颇有禅机和天真散淡的《六柿图》。尤为可贵的是,其艺术语言的运用摒弃了笔触的纵横取险、肌理上的造势求奇等技巧性的张扬,像饮誉海内外的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书法一样谦恭静穆、浑然天成。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东西方艺术虽然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审美取向、表现手法有差异,但其最高境界往往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在这里,莫兰迪向我们呈现的不是流光溢彩的物质世界,而是一种超尘拔俗的精神世界。诚如二十世纪卓越的具象绘画大师巴尔蒂斯所评价: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表面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

  莫兰迪的作品有一种“明心见性”的透澈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净,让人在凝视中沉思冥想。这种艺术特质源于他对艺术那永恒式的专注。如果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大半辈子的艺术生命,是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每天面对圣维克山“相看两不厌”而顿悟出艺术的本质与秩序,那么,莫兰迪同样每天在陋室中凝视着这些“瓶瓶罐罐”参悟出“大道至简”的艺术精神。

  那些生前身后事

  像艺术史中一些杰出的艺术家一样,莫兰迪的命运也是生前落寞、死后辉煌,他那卓尔不群的画风,离群索居、远离艺术中心的生性,使他的艺术生前未被充分认识。在一个以“新潮”与“前卫”为主流的艺术格局中,莫兰迪的艺术一度被认为是“守旧”的二三流画家,因此他晚年是在清贫自守、孤独窘迫中辞世的。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在经历无休止地追逐各种眼花缭乱的“新奇”艺术之后,蓦然回首,才重新发现了他艺术中“简淡逸远、朴拙圆满”的价值与意义。世界各地各大著名美术馆争相收藏其作品以及相继举办他的个人回顾展,并在其家乡修建莫兰迪博物馆。评论界紧跟其后,好评如潮,“莫兰迪热”也因此遍及全球。法国著名诗人、评论家菲利普·雅各泰将其与另一位同时代的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贾科梅蒂并称为当代艺术史中同样具有英雄式专注的双雄——“从混沌的背景里越众而出,两人于此凌空而起,各行其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关注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第003版:关注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第004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5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6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7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8版:活力冬交 农情相约
   第009版:儋洋新篇章
   第010版:专题
   第011版:潮起天涯
   第012版:文昌观察
   第013版:澄迈新发展
   第014版:中国新闻时政
   第015版:中国/世界新闻综合
   第016版:中国新闻聚焦疫情防控
   第017版:海南周刊
   第018版:封面
   第019版:封面
   第020版:封面
   第021版:海之南
   第022版:文化
   第023版:人物
   第024版:热点
   第026版:热点
   第027版:物种
   第028版:乐活
   第029版:逝者
   第030版:艺术
   第032版:影视
从混沌背景里越众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