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宁玥
近日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各乡镇的山兰稻陆续成熟,位于营根镇的海南山栏酒庄公司随之热闹起来。一辆辆货车将处理过的山兰稻紫米运进公司的现代化酿酒车间,经过37道工序,它们将被酿制成口感醇香、品质稳定、标准一致的高端山兰酒产品。“我们的产品不愁卖,眼下最要紧的就是提升产能。”公司创始人曾凡华说,在琼中县委、县政府支持下,酒厂今年完成了车间升级改造和山兰稻扩种,打通了生产环节的两大堵点。
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琼中把山兰稻产业作为“两山”转化的突破口,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企业和田间地头,找准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并坚持效果导向,以调研促学习、促整改、促发展,全力落实山兰稻产业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各项举措,将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黎苗文化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
解难题
激发群众种植山兰稻热情
“不是不愿种,是不敢种。”2022年,上安乡南万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林川走访得知,该村有种植山兰稻的传统,然而此前山兰稻抽穗期鸟害严重,加之产品收益低,山兰稻种植的面积越来越少。
在今年晚稻种植期,两个难题得以解决——该村与海南山栏酒庄公司合作,以“公司+村委会+基地”的模式,整合撂荒地,打造山兰稻示范景观区300余亩;陈林川联络科研机构,在晚稻抽穗前,找到了一款效果好、价格实惠的防鸟网。时隔多年,美丽的金色稻田在村中重现,村民们也笑开了花:“明年还想种!”
南万村的故事不是个例。今年,琼中采取县委主要负责人主导,各部门联动的方式,构建“驻点乡镇领导包村、驻点干部包组、村干部包片”三位一体运作机制,推动建立“龙头企业+种植大户”“龙头企业+散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奖补政策,广泛发动百姓种植生产山兰酒专用的紫米山兰稻,2023年全县各乡镇种植山兰稻面积合计5543.36亩。
长期以来,在推广种植过程中,琼中深化县校合作,充分利用“一乡(镇)一名研究生”订单式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培养计划,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和海南大学选派3名研究生常驻琼中,协助开展山兰稻性状研究等科研项目攻关,建立全省首个山兰稻社区种子库,建立山兰稻选种育种基地,成功培育山兰稻品种11种,收集山兰稻品种27种,提升了山兰稻产量、品质和产品价值,助力百姓增收。
优服务
降本增效解企业发展之忧
近日,在第26届冬交会上,海南山栏酒庄公司携旗下中高端发酵型米酒“拙酎”亮相,吸引了不少参展商、渠道商。
该企业将黎族特色山兰酒打造成现代化产品,既带动上游种植产业,又链接下游的零售和餐饮、文旅业态,是琼中山兰稻产业链当之无愧的“链主”。为发挥“链主”的头雁作用,琼中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让旗下产品登上“消博会”“冬交会”和博鳌亚洲论坛等重要国际性展会平台,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以销促产提升企业效益。
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琼中将山栏酒庄纳入规上企业高质量发展大调研大服务专项行动,配备“企业秘书”,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帮助企业申请“科创贷”等贷款产品,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600万元,支持企业用于采购山兰酒酿造原材料、厂房生产设备等,提升山兰酒生产加工能力。
“我们是琼中首家消费类高新技术企业。”曾凡华自豪地介绍称,公司组建精英团队完成酒品设计研发,目前取得商标17个、专利14个,2023年还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他说,琼中有关部门配备专员协助完成这一系列成果的申报,为公司提供了不少便利。
在铆足精力制酒的同时,该企业还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山兰酒是山兰稻产业链的一环,要酿造优质山兰酒,就得种优质山兰稻,要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就要保护好山兰稻作文化。”曾凡华说,在琼中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公司将筹备建设琼中黎族山兰稻博物馆,开发山兰稻粽子等特色产品,持续擦亮这一文化名片。
(本报营根12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