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黎鹏
在海南,我不仅找到了科研平台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还培养了新的兴趣爱好。
“我是冲着海里的鱼来的。”近日,谈及3年前为什么来海南工作,海南大学海洋生物与水产学院院长谢松光幽默地说。
如果把谢松光来海南前的科研经历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与海洋相关,第二个阶段主要与河流相关。1999年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主攻海洋鱼类研究;200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后,他主要研究淡水鱼类。
长期从事鱼类生态学和渔业资源学研究,让谢松光十分关注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野生鱼类资源是一个巨大的鱼类基因库,其数量或种类的减少会带来长远隐患,因此保护好野生鱼类资源十分重要。”
谢松光曾参与推动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见证了长江禁渔政策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成效。他一直想把自己研究淡水渔业形成的一些经验和思路,运用到海洋渔业资源研究中去。
2020年,谢松光接过海南大学递来的“橄榄枝”,成为该校某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员。
虽然在渔业研究领域颇有积累,到海南后,谢松光却主动当起了“学生”,他通过调研、座谈交流等收集第一手资料信息,以期在新平台找准科研方向。
海草床、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为热带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它们是近海鱼类关键的育幼场所。聚焦鱼类对这些生态系统的利用,谢松光组建了渔业资源与环境团队。该团队3年内获得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多项海南省重点研发课题资助,并入选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科研团队。
“仔稚鱼是鱼类发育的早期阶段,其种类组成、分布和数量对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增殖意义重大。何种类型的栖息地更有利于仔稚鱼生长,是我们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谢松光说,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为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在海南,谢松光不仅找到了科研平台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还培养了新的兴趣爱好。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经常一个人驾车去海边,在沙滩上晒太阳,或下海游泳、冲浪。他还养成了夜跑的习惯,参加过海南冬春季节举办的马拉松比赛。“在海南的3年多,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年轻了。”谢松光笑着说。
今年9月,谢松光被学校委以重任,到新成立的海洋生物与水产学院担任院长,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学院将服务海南水产行业发展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这也为后续的人才引进、科研团队建设提供了指引”。
近几个月,谢松光多次带着学院师生走出校门,与政府部门、企业面对面交流,掌握生产一线的情况,了解产业发展的“卡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走出去交流,也能让相关管理部门知道我们科研团队的实力,为学院建设争取到更多支持。”谢松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