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位于三亚市吉阳区的三亚海旅超体、天悦城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商品琳琅满目,全新的购物体验进一步丰富三亚旅游消费场景和模式;三亚中央商务区月川片区多个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工人挥汗如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吉阳区罗蓬小学,沉寂的课堂“活”了起来,随着吉阳区集团化办学的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更多农村薄弱学校倾斜……
这些不同的动人场景,指向的是同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展示着三亚市吉阳区多个领域的瞩目成就。实干担当促发展,吉阳区全力推动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三亚市委工作要求落地落实,全力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以工作的实际成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乐居、乐业、乐游的“美好新吉阳”。
A
优化营商软环境 提升发展硬实力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经营主体而言,不可缺少。
“多亏了吉阳区营商环境建设局推行项目‘管家式’服务,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音乐餐吧下个月就能开业。”近日,看着音乐餐吧装修接近尾声,三亚汇聚娱乐有限公司音乐餐吧项目相关负责人徐鹏越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原来,前段时间该公司音乐餐吧项目进入装修施工阶段,但因项目用地产权问题导致施工进展缓慢。吉阳区营商环境建设局“项目管家”得知企业需求后,主动了解具体情况,并全程指导协助企业准备申报材料、提交系统。“政府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真正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徐鹏越说。
吉阳区营商环境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8月起,该局推行项目“管家式”服务新模式,优选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审批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为每个建设项目配备“项目管家”。截至目前,“项目管家”提供从项目咨询到证件到手的全流程帮办、代办、督办精准服务132次,解决项目难题22个,陪同办理审批50次,一次性办结率99%,陪办、帮办、代办服务覆盖率达100%。
“给力,高效!”提及吉阳区开通的优化营商环境“书记、区长直通车”,三亚环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党支部书记张柏树连连点赞。
吉阳区聚力开通优化营商环境“书记、区长直通车”,依托海南省营商环境问题受理平台,线上设立热线电话、直通邮箱、“政企约见小程序”,线下通过营商环境问题反映窗口、走访调研等多种方式,收集、受理企业反映的问题以及投诉、建议等事项。
“搭上‘直通车’,困扰企业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张柏树说,“我们真切感受政府用实际行动关心企业,提振了我们立足当地、发展壮大的信心。”
什么样的政务服务才算好?几年前,“事能办”就算好;而如今,“事好办”才能拿高分。
“只要自身的信用好,审批办事就能又快又好。”今年9月,张女士在吉阳区政务服务中心提交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新证办理申请,通过信用核查与承诺,实现一次性办理完成,办理时长由1个工作日缩短至20分钟。
在吉阳区,不断优化的政务服务让越来越多群众获益——
得益于吉阳区营商环境建设局持续开展政务服务“四减一增”专项行动,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让群众少交一份材料、少跑一趟腿、少走一道程序、少跨一道门槛;对于审批流程相对简单、承诺办理时限相对较短的行政许可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吉阳区营商环境建设局依托“告知承诺制”“办照即经营”“承诺即换证”,让审批服务跑出“加速度”,实现从“事能办”到“事好办”……
吉阳区以一件件务实有力的举措,持续打造营商环境“金饭碗”。接下来,吉阳区将全力以赴抓招商、落项目、优服务、强信心、促发展,着力打造“优”无止境、“营”在吉阳的营商环境品牌,让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助推项目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
B
提“颜值”修“内涵”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30多个岗位,吸引了100多名村民前来应聘,其中不乏返乡大学生……12月初,吉阳区大茅村,一场面向大茅村、中廖村村民的招聘会,让返乡大学生黎华威感受到在“家门口”上班的吸引力。
“本次村民招聘会由大茅远洋生态村发起,设置了30多个岗位,以田园会客厅和雷公马星球乐园的岗位为主。线下招聘会结束后,热度不减,多位村民还通过电话咨询。”远洋集团海南公司品牌总监梅秀玲说。
一场村民招聘会缘何人气爆棚?“以前,村民们背井离乡四处奔波,如今村里发展越来越好,在‘家门口’就业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兼顾家庭,自然受到大家的青睐。”黎华威说。
立足良好的水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远洋集团和大茅村共同打造了大茅远洋生态村。大茅远洋生态村采用“村集体+企业”和“农户+企业”的模式,成立村企合资公司以及专业合作社,让乡村发展有特色、有产业、有内涵。同时,大茅村共发展起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9个家庭农场和350个自主创业店铺,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8620元,增长至2022年的28500元,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51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153万元。
夜幕降临,吉阳区博后村夜市人声鼎沸, 一派繁华景象, 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夜经济”为乡村发展添活力。“村里游客多,生意不会差,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村创业。”村民蒲万诚说。
“村民从离开到回归”,发生在博后村、大茅村的变化,是吉阳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
与此同时,吉阳区坚持把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推动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院子保持清洁干净,没有垃圾乱丢、没有鸡鸭畜禽粪便,加2分!农用工具集中规整,也加2分!”近日,罗蓬村人居环境巡查评分小组到村民王照明家中,对庭院环境卫生情况给予评分。“把家里、村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住着也舒心。”王照明说。
今年以来,吉阳区委、区政府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制定《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工作制度》,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如今,走进吉阳区罗蓬村,焕然一新的乡村风貌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房前屋后处处见绿,村民们享受着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带来的舒心惬意。
吉阳区还积极探索积分动态管理、积分精准运用等方式,激发乡村治理“大效能”。今年上半年,吉阳区总结试点村工作经验,全区16个行政村的乡村治理积分制推广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吉阳区将以产业发展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快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C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民生温度直抵人心
12月26日9时许,在吉阳区月川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谈笑风生的声音从这里传出。做健身操、下棋、看书、看电影、唱歌……64岁的吴秀英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泡”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里。“中心定期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并组织歌舞、书画、游园会等活动丰富我们的文娱生活,平时还可以和老朋友们唠家常。”在吴秀英看来,幸福晚年就是这般模样!
自月川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投入使用后,这里俨然成了该社区和附近小区老人们的幸福驿站。
一个悠闲娱乐的好去处让儿女们少了一份担忧,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公共空间,成为他们融入社会、开拓新的朋友圈的一条纽带,这是吉阳区探索社区养老的一大新路径。截至目前,吉阳区已建成1家敬老院和15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活动近2000场,服务老年人约4万人次。同时,聚焦老年人的所需所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第三方专业机构为辖区特定老年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健康保健、精神慰问等多元服务。
今年以来,吉阳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解决了一批企业烦心事、基层关心事、群众操心事,越来越多市民都能感受到身边正在发生的变化——
针对东岸棚改后居民无房户落户难问题,积极协调职能部门完成151户595人落户;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妥善统筹1042个城区学位专项配给;以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为契机,策划了11个学校的改扩建项目,其中包括南新小学、荔枝沟中学等学校,预计完成后全区可以增加8000余个学位;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配强40个村(社区、居)519个网格504个党小组,设立540名专职网格员,每名网格员就近结对联系300户左右群众,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治、共享。
一项项务实举措提升民生“温度”,一个个民生项目标注幸福“刻度”。 什么是幸福?在即将过去的2023年,生活在吉阳区的群众都有自己的答案——
对于吉阳区博后村村民符泉而言,幸福是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吉阳区南新小学学生余文乐看来,幸福就是在家门口上了好学校;居住在港门村社区72岁老人吴文认为,幸福就是越来越舒适的居住环境和高效的便民服务……
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吉阳区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民生事项不断融入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切实把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一项项振奋人心的“民生成绩单”, 一个个暖心的民生故事,回应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三亚市吉阳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锚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好三亚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扛起属地担当,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行稳致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三亚新篇章贡献吉阳力量。
(策划/撰文 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