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黎鹏
高校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使命。然而如今,不少高校科研人员历经千辛万苦形成的技术成果,在推动商业化过程中遇到阻力,有的成果由于无法被市场接纳,不得不接受置诸高阁的命运。
如何让科研成果更好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使“高精尖”更加“接地气”?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聚焦企业对电解水制氢的降本提效需求,海南大学海洋新能源开发与电化学应用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开发出低成本、高性能的非贵金属催化材料。在得知企业电解制氢遇到问题后,该团队进一步完善电解水制氢技术,为企业量身定制新产品,帮助企业破解生产中的难题。
当前,海南正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科研团队主动面向市场需求,与企业密切产学研用对接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顺利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