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1版
团结协作
开启生命接力
因为长时间搁浅,这头短肢领航鲸体力耗尽、身体虚弱,无法自主浮动,需要有人帮它在水中保持身体平衡,以防侧翻呛水。现场的保育员迅速赶制出浮具、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立即发布志愿者招募令、省内外专家先后赶来参与救治……一场生命接力就此开启。
“因为在海棠湾被发现,我们为它取名‘海棠’。当天发出的志愿者招募令也很快得到回应,有人甚至下班后就直接赶了过来,还有专程从陵水赶来,放下手头生意也要参与的……”蒲冰梅说,当天起,志愿者们每4人一班轮值3个小时,配合兽医、保育员完成“海棠”抽血等各项检查,同时观察它的动态,避免侧翻呛水。
也是在1月3日,三亚固定翼飞机驾驶员李思聪还在“埋怨”相约出海潜水的朋友爽约,便得知了朋友前去救助“海棠”的消息。热心的他立马跟上,一“跟”就是3个多月。“从1月3日到4月初,几乎每天都来,一天不见,还怪想它的。”李思聪说。
1月、2月的水温仍凉意十足,李思聪每天下水至少3个小时,有时人手紧,他还会主动申请值两个班次,下水就是一个通宵。看着“海棠”从需要人工托扶,到依靠浮具游动,再到完全自主游动,李思聪觉得这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事。
不只是李思聪,常给“海棠”送来鱿鱼、为它涂抹凡士林保护皮肤的王悦琪,因为像照顾孩子般地付出,从事美人鱼潜水工作的她被其他志愿者称作“‘海棠’干妈”。今年春节,王悦琪甚至在除夕夜陪伴“海棠”到凌晨2点才回去。
“志愿者在救助‘海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救助初期,‘海棠’需要24小时看护,王悦琪在水里泡了4个多小时,冷得发抖也没抱怨;李思聪曾一次下水6个多小时,是下水时间最长的志愿者。”蒲冰梅说,此次接力救助,有50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其中。
而更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也在生命接力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有给“海棠”送来鱿鱼等食物的,甚至身处外地也拜托朋友送来;有学校组织义卖活动,所得善款全部用来救助“海棠”……贡献不分大小、关心无论老幼,一个个行动、一次次帮助,都凝聚着人类对“海棠”的爱。
收获良多
救助鲸豚更专业
26日,看着空荡荡的室外大池,海昌三亚项目生物保育部水族饲养主管王树森心里空落落的:“‘海棠’很通人性,陪伴了几个月都有感情了,还真舍不得。”虽然嘴上说着舍不得,但他心里还是为“海棠”回归大海感到开心,因为它本来就属于大自然。
放眼古今中外,鲸豚搁浅事件并不鲜见。然而其中只有少数鲸豚能幸运重回大海。在此次救助“海棠”前,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2011年来共救助79头鲸豚,只有1头印太瓶鼻海豚成功放归,其余全部死亡。“面对如此低的存活率,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要全力以赴。”蒲冰梅说。
2019年,短肢领航鲸“丫丫”在三亚搁浅,尽管所有参与者都努力营救,还是没能挽救它的生命;2023年,100多人用近30小时的爱心接力,最终也未能挽救侏儒抹香鲸“蓝宝”的生命……在蒲冰梅看来,只有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为下一头鲸豚救助赢得更多的生机。
“海棠”无疑是幸运的。“发现‘海棠’搁浅的当天我们就召开了多地联动视频会议,与多个生物医疗团队线上交流讨论。救助第二天,海昌海洋公园生物健康负责人乜英奎还专程从上海赶到三亚参与救助,并根据短肢领航鲸的各类身体指标制定针对性的补水、消炎、护肝、护胃等治疗方案,而及时、专业的治疗也为‘海棠’的后续恢复打好了基础。”三亚海昌水野救助中心负责人曹政说。
得益于多方的救治和守护,“海棠”从需要七八个人托举、五六个人搀扶、三四个人守护、一两个人陪伴,到最终可以独立游动,并顺利从医疗池搬入户外大池。5月7日,经专家评估,“海棠”健康状况良好,具备野外放归条件,踏出“回家”第一步。
在没有同物种放归经验的情况下,救助力量群策群力、细致谋划、反复斟酌,科学制定了“海棠”野外放归方案,全力保障“海棠”平安归家。5月26日,在随船志愿者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协力下,“海棠”被安稳地从船上放归大海。
“刚回到大海时,无人机还能拍摄到‘海棠’下潜的画面,后来它的背鳍从海面上消失,无人机也没再发现它的踪影,我想,它一定是带着大家的祝福,去寻找它的族群了!”蒲冰梅说。
(本报三亚5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