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海南东盟技术对接会、2024琼港澳医疗科技交流会、2024沪琼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时至岁末,一系列以“创新”“交流”“合作”为主题的活动接连在海南举办。热闹的研讨、真诚的交流、共赢的签约,一次又一次为海南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作为唯一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开放是海南的本质特征。近年来,以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科技合作三年行动为抓手,海南成功吸引一批重要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落户,一批高端人才、技术、外资研发机构、国际组织等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全省科技实力持续提升,为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优质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近日,位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海南省种业实验室内,一排排先进的实验设备整齐排列,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
该实验室围绕水产种业和热带果蔬领域,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以才引才”等方式,整合国内外人才资源,打造科研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采用“揭榜挂帅”“成果转化”等项目形式,打通“关键技术创新—技术熟化—成果示范落地”产业化堵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实验室目前已支持对虾、金鲳、石斑鱼等水产动物的遗传育种和人工繁育,以及椰子、槟榔、玉米等果蔬品种的基因资源挖掘和新品种选育,申请发明专利30余件,动植物品种权30余项,转化科研成果20项以上,每年带动社会投入科研资金3000万元以上。”海南省种业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未来,实验室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依托“冯家湾渔业中试研究基地”“创新联合体”“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等组织形式,加强科企联合,培育更多科研成果,提升转化效率,成为热带种业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的策源地。
海南省种业实验室的快速发展,是崖州湾科技城快速成长的缩影。作为海南自贸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科技城聚焦南繁种业和深海科技两大核心领域,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为主要着力点,积极推动优质科技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加速汇聚,打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汇聚高端创新资源的科创高地。
数据显示,崖州湾科技城已规划建设和建成85个科研实验室,汇聚21家科研院所和19个高校分支机构,落地崖州湾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国家级科创平台和35个省部级科创平台,科研基础不断夯实。
“园区持续增强创新活力,吸引龙头企业带动各类产业要素,形成上下游协同、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科技城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科技城累计入驻企业12509家,其中南繁产业企业2849家、涉海产业企业1147家,初步形成以南繁种业和深海科技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目前,科技城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3175人,设立省级院士创新平台10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已招收博士后人才306人。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正不断汇聚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全力“向种图强”“向海图强”。
科创“朋友圈”持续扩大
在12月19日举办的2024沪琼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上,涉橡胶等9个沪琼合作项目达成签约合作。
把时间线拉长,今年以来,省科技厅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助推海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8月23至25日举办的第二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科技创新大会,聚焦深海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主题涵盖深海装备技术创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深远海养殖、海洋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技金融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等前沿热点,全球21个国家270多家机构1000多名中外嘉宾出席论坛。
大会期间,正式发布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共识 聚智蔚蓝:科技支撑海洋可持续发展》和《中国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及利用技术发展路线图》,标志着海南在科技领域的开放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多项务实合作项目在论坛期间正式签约,展现了海南与国际伙伴的强烈合作意愿,预示着未来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深入合作与发展。
12月11日举办的2024海南东盟技术对接会上,泰中科技协会、国家技术转移海南中心、广西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三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围绕国际技术转移和国际科技合作等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化拓展海南与广西同泰国等东盟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12月16日举办的2024琼港澳医疗科技交流会上,来自上海瑞金医院、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海南医科大学的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澳门科技大学,海南省侨商联合会,港澳商会、企事业代表等近百位嘉宾出席交流会。活动成为连通琼港澳医疗科技领域高端智库、汇聚天下英才搭建平台、创造机遇的新起点,助推琼港澳全面交流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拉可持续粮食创新中心等一批重要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落户海南;成功开展中国—印尼联合科考,“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7180米,创下印尼深海下潜新纪录;建成我国首个公共科考码头——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正式入列;推动海南大学成功获得2026年国际海洋科技大会OCEANS主办权;认定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个,国际科技合作区域覆盖54个国家和地区……一系列喜讯无一不彰显着海南科技创新活力。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逐步形成了面向全球、重点连接东盟和中国港澳地区的开放创新局面。未来海南将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打造科创合作平台载体、深化人才交流培养,推动更多的高端人才、技术、外资研发机构、国际组织等创新要素集聚海南,共同打造有海南特色的科技创新区域高地。
科技实力稳步提升
11月30日晚,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告捷;12月1日,中国种子集团与海南省种业实验室联合“揭榜挂帅”第二批项目签约,10家单位成功揭榜,涉及玉米、水稻等领域的10个项目,开启种业联合攻关新探索……
一幅幅新场景,背后是一个个科技创新故事,更是海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见证。海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双高地”取得新进展。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进展。稳步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2023年海南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再创新高,达89.80亿元,同比增长31.3%,增速位列全国第一,连续四年在全国保持前二。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1.19%,研发人员达到3.5万名,全职在琼院士6人,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2人,获何梁何利奖2人。“海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在全国排名三年上升4个位次。根据《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23-2024》,我省的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得分排在第一梯次。
——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实现新突破。国家级实验室已完成多个智造平台建设,成立崖州湾生物育种产业联盟。农业农村部水稻玉米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挂牌。三亚海洋实验室已实体化运营。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浙江大学(海南)先进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种业创新中心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国家科学技术奖实现重大突破。我省牵头和参与完成的5个项目获奖,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实现了11年来海南获国奖零的突破、海南作为海洋大省在海洋领域获国家一等奖零的突破、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一等奖零的突破、重大科创平台引进人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零的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再创新高。我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500项,资助经费2.12亿元,立项数、资助金额再创历史新高。我省材料领域首次获得优青项目,海南医科大学实现重点项目立项零的突破。崖州湾科技城平台人才集聚成效突显,科技城入驻单位立项63项,增幅46.51%。崖州湾实验室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持续发力。数字经济、石油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成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年产值超千亿元,全省石化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大关。以天然橡胶、椰子、槟榔等15种作物为主导的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并成功首发,完成了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呈现出万亿级新兴产业的潜能。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面向未来,海南科技事业,向新而行!
(策划、撰文/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