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辰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画家曾经为大好山河提过笔、泼过墨;世事变迁,不知又有多少画作中的风景人物来了去、去了来,引得后人心神向往。有人善绘画,就有人善评画,尤其是到了唐代之后,各类画作蔚为大观,于是便有人站出来,遍查古今名画,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乃成一家之言,流传百世,至今仍有润泽。
分科之初,以人为本
所谓“十三科”正是如此,“科”为类别的意思,以“十三”名其“科”,足以见得中国画的门类繁多。但是,在中国画最初的发展过程中,“科”的概念也许是不存在的,很多传世名画多为应时应景之作。例如战国的帛画,多发掘于墓穴之中,所绘之题材也多为人物飞升一类,这些画作内容相对固定,无非是御龙腾凤,似乎也不必分什么“科”。且绢帛本就是珍贵的物事,想必当时的画师们也难得任性作画,存世稀少,也就没有分“科”的样本基础了。但是在《韩非子》中,记载着一则齐王与画者的对话,画者认为画犬马难,而画鬼魅最易,“犬马”“鬼魅”之别也许便是中国画门类的雏形了。
经历了两汉,到了魏晋之际,绘画已经不仅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事情,更是一件许多人都能“画得起”“赏得起”的事情,绘画成本的降低也使得画家们开始能够相对自由地在纸面上展示自己的抱负与才华,此时,那些善于评画的人也才有了可评的对象,在对画作品评的同时,也表达着自己的胸襟,至于将不同时期的画作分门别类,则更是对这些评画者们艺术鉴赏力的考验。画家顾恺之曾有言:“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至于台阁轩榭乃至各式器物则是“难成而易好”。
唐代中晚期,吴郡人朱景玄著《唐朝名画录》,品鉴当朝画家的优劣得失,其中便粗略地将中国画按题材分了一下门类,大致便是“人物”“禽兽”“山水”“楼殿屋木”,有意思的是,在朱景玄眼中,这个门类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与朱景玄同时代稍晚,有一位叫张彦远的画家写下了一部《历代名画记》,通考“巢燧以来”的历代名画,将中国画的门类做了更细致的划分:“谓或人物、或屋宇、或山水、或鞍马、或鬼神、或花鸟,各有所长。”较之朱景玄,张彦远又多加上了一个“鬼神”,且将“禽兽”细分为了“花鸟”与“鞍马”,其实,“鬼神”又何尝不是人形,而“花鸟”“鞍马”之别大概也多关乎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逐渐细化,详究其类
自唐代之后,中国画的发展愈加成熟,而在前人的基础上,后世许多评画者都钟情于建立自己的一套绘画分科系统,或十门、或八类、或十三科,个中理念不一而足,却大多与评画者的身份立场、社会地位有着紧密的关联。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官方主持编纂《宣和画谱》,既然是“官修”,其所呈现的内容便多为官方所认同的价值观。在《宣和画谱》中,为了检索方便,将所收录的二百三十一位画家、六千三百九十六轴的画作编为“十门”,翻阅者可以根据门类来寻找对应的画家和画作。这“十门”分别是“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果门”。北宋一朝,试图给中国画分出门类的评画家大有人在,《宣和画谱》独辟“番族”“龙鱼”“墨竹”“蔬果”四门,可以看出徽宗年间中国绘画在题材与技法方面的拓展。尤其是“墨竹”一门,竹木本应属“花鸟”,却单独被拿出,则是因为竹木有“格”,而“墨竹”之独逸于“竹”,则是因为“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这恐怕是最早将文人画独立进行审美品评的文字了。而在《宣和画谱》中,第一门类不再是“人”,而是“道释”,徽宗皇帝自称“道君”,自然也会将“道释”置于群类之首。
宋庭南迁之后,南宋的邓椿著《画继》,将天下绘画分为八类,“曰仙佛鬼神,曰人物传写,曰山水林石,曰花竹翎毛,曰畜兽虫鱼,曰屋木舟车,曰蔬果药草,曰小景杂画”,这一分类看上去要比《宣和画谱》中更加合理和全面,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邓椿终究也没能够摆脱鬼神的束缚,其品类中处于首位的仍然是“仙佛鬼神”。
及至元代,有汤垕撰《画鉴》,称“世俗论画必曰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汤垕虽未言明所谓“十三科”具体是哪些门类,但就“世俗论画必曰”这六个字,就可以看出至少在元代,“十三科”的说法,开始在绘画界广为流传。在《画鉴》的记录里,山水乃是绘画之最上乘,表现华丽建筑的“界画”,却被认为是最末流,这在绘画的分类体系中似乎是独具一格,不知是否与汤垕本人的心境有关,更令人惊奇的是,“人”在汤垕心中,价值几许?
分门别类,因时而异
到了明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明确提出“画家十三科”的概念,并认为十三科为“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遂成经典。从陶宗仪“十三科”的设置中可以看出,神明佛鬼、帝王将相的地位仍是相对较高,而普通人物则居中,隔开了那些不属于凡间的神明与世间的山水、虫鱼及建筑。有意思的是,陶宗仪给予“雕青嵌绿”的评价很低,将其排在了第十三位,这也许就是时代精神对审美的影响,在宋代,青绿山水可是代表绘画的最高境界。
当下,人们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似乎已经不太重视所谓“十三科”的概念,其实,从一开始,中国画的核心要义就是“人”,亭台楼阁因人而生,禽兽花鸟因人而灵,神明鬼怪也因人而得其形,至于那些山山水水,其最高境界也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只要有“人”在,无论是十门、八类,抑或十三科,都能产生传世的画作。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