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话枇杷
方华
叶潞渊画作《卢橘夏熟》。资料图

  初夏之日去乡下,远远地,就见那熟悉的院落有一抹耀眼的金黄。走近看,是一树枇杷正在黄熟,真是赶上了好口福。

  亲眷从树上现摘下一盘枇杷,洗净,端上来。那带着水珠的黄灿灿光洁如蜡的果子,未及入口,就已诱人口水了。

  与亲友品着酸甜的枇杷,拉家常,话桑麻。闲适之余,想起苏轼诗:“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曾经有人问苏轼,卢橘是什么?苏轼答:枇杷是也。一些典籍里也注解:枇杷,一名卢橘。其实,这都是文人的误解误传。本草专家李时珍即予更正:“注《文选》者,以枇杷为卢橘,误矣。”

  只是,为何将此果子称为枇杷,我不得其解,于是向乡人请教。

  亲戚拿起一把水果刀,将盘中的一枚果子一切两半,说:你看,这切开的半个枇杷像不像乐器琵琶?一眼看去,那一半枇杷还真是十分类似一把超微型的琵琶。原来,枇杷就是谐琵琶之音而来啊。

  亲友还与我说起一个小笑话。说过去有一个读书不多的人,差人送枇杷与一秀才朋友,并附函:送上琵琶一篮云云。秀才收到枇杷和字条,一笑,提笔回书一封给差人带回。打开一看,是一首打油诗,诗曰:“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诗虽俏皮,但若不是很好的朋友,如此一面吃着人家送来的美果,一面调笑,还真让人觉得不是滋味呢。或许这位秀才也不知道,此枇杷就是借彼琵琶之形之音呢。

  谈到象形谐音之趣,我忽然想以“话枇杷(弹琵琶)”为题来写此小文。

  形象描述枇杷的,还有宋人杨万里的“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站在院里的枇杷树下,抬眼望去,发现老先生的描述真是准确。枇杷树的叶子长如兔耳,而每一枝头累累相叠的果子确是“一梢堪满盘”。

  医典《本草新编》记述:“枇杷叶,味苦,气平,无毒。入肺经,止咳嗽,下气,除呕哕不已,亦解口渴。”住在城中,偶遇伤风咳嗽,也经常到药店去买一些川贝液、枇杷止咳露之类。我知道这些药剂也就是以枇杷叶为主要成分熬制而成。于是,亲戚让我多多地采一些叶片回去,放在家中备用。并笑称:“这是纯天然的民间药品,真正的绿色无污染无副作用,省钱又治病。”

  “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一树绿叶,满枝头金黄,硕果累累的枇杷树,给人以富裕满足之感,也映衬出农家小院的幸福平和之景。曾经看过某国画大师的枇杷泼墨,题为《黄金满树》,真是大俗大雅。

  亲戚告知,院里的这棵枇杷树是十几年前一次吃枇杷,吐核于院角自生而来。平时从不维护,却茁壮生长,结果丰硕。不像它身旁的几棵桃树,修枝施肥,精心养护,却枝头青果稀疏。真应了“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明代沈周有枇杷诗云:“谁铸黄金三百丸,弹胎微湿露渍渍。从今抵鹊何消玉,更有锡浆沁齿寒。”黄金天铸,美味天生。然世间万事万物自有其机理机缘和生趣,就像我偶遇的口福,就像这棵偶生的枇杷。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文明红黑榜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本省新闻视觉
   第006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7版:本省新闻
   第008版:新海垦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中国新闻
   第011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12版:广告
   第013版:海南周刊
   第014版:封面
   第015版:封面
   第016版:封面
   第017版:海之南
   第018版:物种
   第019版:乐活
   第020版:逝者
   第022版:文苑
   第023版:人物
   第024版:悦读
   第026版:随笔
   第028版:影视
沈从文借毛毯
话枇杷
森林漫步者
小得盈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