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诗人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令人们羡慕和向往,诗人也被后世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当今,作家古清生在神农架原始森林里,也开启了耕读生活,《森林中有许多酒》便是古清生十年山居耕读生活随笔的结集。
神农架,宁静悠远,作者呼吸这一片山水,长时间沉潜在茫茫林海,养茶种花,观察鸟类和水生物,读识微观世界。生态链完整的森林里,溪流潺潺,鸟语花香,风声雨声鸟雀声和昆虫声,以及鸡鸣犬吠和河流的冲刷声。与野兽为伍,踏着时光往来于森林,听野兽的嚎叫与奔走声。“我感觉,这才是可以生产文字的地方”,在葡萄藤爬满窗户的房间,步入全新的自然写作。散淡的农耕日子里,读读书,写写字,研究一些美食,从容淡泊,不再患得患失,睡到自然醒。有时,“坐在炉前,温一壶酒,煮一壶茶,任雪花去飞舞”。
闲看山光最自由,“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这里还生长着许多在低处难得一见的植物,水晶兰,从茎秆、叶片到花朵,全身素白透明,全身肉质,晶莹剔透通体皆花,坊间称之为幽灵之花;方竹,环节有刺,竹竿长成四方状。在石槽河,有红豆杉、小勾儿茶、领春木、珙桐、连香树等第三纪孑遗植物,还有泥炭藓、石韦、狗脊蕨等等。高大的连香树,雌树、雄树隔河相望,枝叶在空中伸展,意欲相握。动物则有金丝猴、麂、岩松鼠、北红尾鸲、白鹡鸰、红嘴蓝鹊、领鹊嘴鹎、羚羊……
在神农架里听山,听到山体的脉动,在金猴岭的岩下听山,流淌着清新的泉音,通过岩石传导,如高山琴音。在有月光的夏夜里,盖着棉被躺在床上,一边听着山梁上野兽的吼叫,一边在网络上与远方的朋友聊天;白天,跟农友一块儿去挖药材或到地里耕作,观赏森林的野花野果——闻花识鸟,悠哉乐哉。
生命平等、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依、同享地球家园的场景,书中随处可见:隔着鞋底能感觉到卵石滚烫的小河里,一草丛下有一原本湿润的水洼,干到看不到水,密密麻麻的鱼头和蝌蚪,嘴巴在不停地鼓泡泡,互相给予对方润泽,以抗拒水洼周边和上空的灼热。金丝猴纯粹的眼睛,在原始森林中,若有机会与它对视,会派生出心灵的纯净。
作为作家中的美食家,作者用森林里的天然食材做菜,色香味俱佳,读之食欲大动,味蕾全开:鱼子捞饭、酱煸重阳菌、蒲芽鲫鱼羹。香蒲的蒲根横生水底,蒲芽从根节萌发,剥去表面的壳,蒲芽就出来了。钓到的野生鲫鱼,收拾好,略煎,入蒲芽翻炒,注水,汤沸些时,放葱花、盐,土豆淀粉勾芡即成。蒲芽和鲫鱼都是山泉水养育,鱼池旁所种月季的花瓣落水,鱼儿追食。鱼之至味在鲜,泉水煮泉水花瓣鱼、泉水蒲芽,鲜物之美也。
作者渔樵耕读,有诗有酒,山居的春风秋月自是惬意。
入乡随俗,在山里居住久了,植物的俗名都烂熟于心。海棠花叫扎布钉,猕猴桃叫羊桃,香椿芽叫春天,牛膝菊叫羊膻草,五脉绿绒蒿叫毛叶兔耳风,三叶木通叫八月炸……与农户熟悉了,也知晓了一些农事,譬如农户放牛,属于野放,农户合伙把牛赶到高山上,过几个月再去赶回。出生的小牛归谁家呢?农户自有办法,“将小牛留在一个地方,让母牛分几个方向走,走出一段距离,放开小牛让它去追,追上谁家的母牛,小牛就是谁家的”。
“少时受到蕾切尔·卡逊的启蒙,喜爱生态,对生态深入骨髓的偏爱”的作者,定居神农架腹地红举村十余年,已是一位地地道道经营茶园的茶农,一位深深融入大自然的作家,一位孤独的森林漫步者,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着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及强烈的生态环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