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宗平 通讯员 蒙思奋
这是一组可圈可点的数据:截至9月底,海南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已达81万余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12万余人。
对照《“技能自贸港”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目标,提前1年多完成,动能何在?从产业、社会和文化生态三个维度透视“技能自贸港”建设,呈现不一样的景观,带来不一样的启示。
A
产业生态:
多举措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区块链,这个一度让公众陌生但产业应用越发广泛的新事物,因为陈印霁“破天荒”般的获奖,在省内广为人知。
2023年9月,我省代表团91名选手参加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69个项目的比赛,取得1枚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和35个优胜奖的成绩。其中,海南代表团选手陈印霁在此次全国赛的区块链应用操作项目中夺得金牌,实现了我省在全国技能大赛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基于互联网、具有信任机制、数据难以篡改的记账体系,在每次交易中都会形成一个区块,是分布式数据存储在互联网经济中的推广应用。”陈印霁解释道,比如网购时,从下单、拣货、打包、交货、转运、送达到签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会形成一个闭环的不可逆的流程区块。
他认为,海南已有多个区块链应用示范项目投入运行,未来在教育、医疗、物流、商贸、金融、旅游等领域,区块链应用将以“智慧大脑”赋能自贸港建设,不断发挥数字经济优势。
包括区块链在内,在赛项设置上,产业布局提供了指南和支撑。我省聚焦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围绕国家急需、海南所长培育发展南繁、深海、航天三个未来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这为技能大赛项目设置和技能人才成长构筑起宽广舞台。
2019年以来,我省连续举办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大赛,共培养选拔技能人才超过1万人。全省企业岗位“练兵”、院校技术“比武”蔚然成风,发挥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才、以赛促产的作用。
除了持续举办技能大赛,我省鼓励校企对接,让更多技能人才在实践中磨砺技能。
其中,西北工业大学与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签约合作,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海南众多企业在依托重点高校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促进在职员工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工作能力和参赛实力。琼海市“世界热带水果之窗”专家服务基地负责人、海南自贸港高层次人才王俏说,该基地联合多所高校建立世界热带水果研究院,让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专业人才精准对接,并带动一批技能人才快速成长。
在技能人才培养上,我省规范培训和评价机构管理,聚焦重点行业、重点群体,高质量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其中,2024年全省计划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0万人次。
我省在更广范围优化技能人才资源配置。省人力资源开发局与省外141所院校共建海南省引才工作站。这些院校中,既有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重点高校,也有省级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有利于引进和打造金字塔式的人才梯队。在“百场万岗”校招活动中,我省相关企业在海口、三亚等省内市县以及贵州、甘肃、湖北等省多所职业学校开展“招工留才”活动,招录了一批与产业需求契合的技能人才。
B
社会生态:
对技能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4月29日,海南省技师学院教师汪丽、陈绵睿,分别以《扬一技之长,绽青春光彩》《技能成才,出彩人生》为题,结合自己与身边有志者成长成才的经历,生动讲述如何用技能成就光彩人生的精彩故事,引发听讲青年学子共鸣。从3月21日启动的我省“技能光彩行动”,内容包括“技行琼州”宣传、“众人拾才”调研、“点石成金”培育、“技能有薪”推广、“技能焕彩”展示等活动。
依靠技能成就光彩人生,罗健也有颇多感触。
9月28日,同事下班后,国投裕廊洋浦港口有限公司设备保障部高级修理工罗健像守护老朋友一样和机器设备待在一起,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并把耳朵贴近设备,仔细听机器运行的声音。此前不止一次,他从细微的声音中听出杂音,经过检修,第一时间排除了故障。
“对机器设备进行维保,就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那样,要及时诊治,防微杜渐。”他深有体会地说。
当初从四川来到洋浦港打工,罗健只是一名普通装卸工,但由于潜心钻研电工与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他曾夺得公司设备保障部电气维保人员技能比武一等奖,更是在无数次检修中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并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培养了一批徒弟。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公司还专门成立了“罗健工作室”,由他领衔技能人才团队。近3年来,他带领团队做好设备维保,在科技创新方面屡有建树,共有37个项目落实并实现,为公司直接节约资金逾300万元。
罗健成为独当一面的技能人才,除了个人努力,离不开企业给力、业界助力和社会认可。
怎样让更多罗健式的技能人才有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技能自贸港”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加快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行动方案》,对2023年度及以后毕业的技工院校学制教育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参照大学本科毕业生标准给予住房租赁补贴和购房补贴。海南将采取系列有效举措,包括提高高技能人才在各级各类表彰和荣誉评选中的名额分配比例,适当调整奖励人数和标准,推荐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优先推荐参加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评选等。
《行动方案》注重从技能人才中培养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工会等群团组织中挂职或兼职制度,明确县级以上工会组织领导班子中,至少有1名高技能人才挂职或兼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以及省委联系服务专家中,应有一定数量的高技能人才。
“‘技能自贸港’行动是自贸港建设的坚实‘底座’。让技能人才有职有位,彰显出我省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尊崇,营造出对技能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良好氛围。”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省就业局)局长赵微表示,将继续努力,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更加健全,尊重技能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明显提升。
C
文化生态:
以“工匠精神”打造“技能自贸港”
即使是“三班倒”,全天候仅靠人力值守,深夜也难免有偶尔打盹的风险。
怎么办?向科技借力。在国家能源集团乐东发电有限公司海水淡化制水车间,元气满满的“国产化四足‘机器狗’智能巡视系统”,一投入使用就显得“风头无两”——每天24小时巡检,能完成200多项工作,效率远超人力巡检。
这款“新神器”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作为机器狗智能AI巡视技术研发人员之一,林师师回忆道,研发历经1年,尤其是2021年疫情期间,正值攻关阶段,参与的研发人员克服一切困难,经过长达半年时间的组装、调试,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反复验证,才于2022年10月将机器狗投入使用。“尽管机器狗在使用中效果不错,但我们还要不断改进优化。”他语气谦虚。
“不断改进优化”,是技能人才永不满足、精益求精的共同追求。
“在制造业领域,尽管工业机器人应用日趋广泛,但某些特种行业的特殊场景,仍然离不开人工作业,这对产业工人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致力于研究和推广机器人焊接技术的海南省技师学院教师吴鹧分析道,在“技能自贸港”建设进程中,无论是机器人作业还是人工作业,都需要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可喜的是,“工匠精神”正在青年一代身上传承。第二届海南自贸港技能大赛数字建造项目冠军、“00后”女孩刘雅说,她不仅要在“数字建造”项目的建模中优化提升,更要在以后的推广应用中创造优质工程。
提升技能人才的文化生态,逐渐产生“溢出效应”。海南首次向境外开放茶艺师认定是例证之一。
“成为中国茶艺师,我很自豪!”1月3日,在三亚生活、工作的俄罗斯人奥丽娅,捧着刚获得的初级茶艺师证书感慨道。像她这样,当天有13名外籍人士在琼首批通过茶艺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放宽境外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对符合条件的境外专业资格认定,实行单向认可清单制度。”基于该规定,2023年12月9日,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省就业局)大胆创新,允许境外人员参加海南省茶艺师考试,并指导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设立茶艺师(五级,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点。
“可以预见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热爱茶的外籍茶艺师参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事业中。”国家一级茶艺技师和评茶技师、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林娟认为,为茶艺师等技能人才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将在全球范围内为“技能自贸港”建设汇聚更多优秀技能人才。
(本报海口9月2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