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
“80多年前,我父亲在村里带头种咖啡,带动了其他村民致富。”9月24日,在澄迈县福山镇大吉村村道旁的咖啡种植区,年近古稀的陈丽芳,跟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聊起了她父亲陈廷宝种咖啡的故事。
陈廷宝的“摇钱树”
9月初台风“摩羯”重创琼北,陈丽芳种的20多亩咖啡树(罗布斯塔品种)被吹倒了不少,即将成熟的咖啡果被吹落在地上,让她心疼不已。她和丈夫每天清理、护树,已经忙了半个多月。
“还得继续种下去,我们一家人对咖啡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她说,和父亲那一辈人白手起家创业的经历相比,他们遇到的这一点风雨不算什么。
福山最早的一批咖啡树,种在大吉村,如今福山咖啡远近闻名,但大吉村却没有多少人知道。
大吉村是个小村庄,位于福山镇墟东南面约两公里处,户籍人口530多人。据了解,以前福山有个黎坦村,1921年,为躲避瘟疫,15岁的陈廷宝从黎坦村逃难到大吉村外婆家,从此在这里定居。陈廷宝的父母去世早,为了自力更生填饱肚子,他开始在大吉村开垦荒地、坡地。
“我爷爷很勤快,他开荒之后,种花生、芝麻、地瓜,早出晚归,不仅养活了自己,还供应一家人的口粮。”陈廷宝的孙子陈泽雄说。
1935年夏,一个广东人的出现,让陈廷宝从此与咖啡结缘,也让咖啡这一舶来品在澄迈扎下了根。他就是著名侨商陈显彰。
陈显彰用300枚光洋从陈廷宝等人手中买下1400余亩坡地,几个月后携全家14口人抵达福山,并带来200公斤罗布斯塔咖啡种子,开始在福山规模化种植咖啡。他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咖啡栽培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村民则帮他平整土地、培育移植咖啡苗、除草、浇水、防虫等。就这样,澄迈第一个侨胞经营的热带经济作物农场——福民农场建立了。
1936年,陈显彰带领村民种下的1.5万株咖啡苗,成活率达85%以上,这意味着试种基本成功。咖啡树开始挂果后,陈显彰购置机械设备,将咖啡加工环节的脱壳和粉碎工序由纯人力变为半机械操作。至1942年,福民农场的咖啡豆、咖啡粉等产品供不应求,远销香港、广州、上海、天津等地。
“陈显彰不仅自己种,还鼓励村民种,免费发放咖啡种苗。”陈泽雄说,以前听爷爷讲,那时候挑咖啡豆去海口卖,一斤能卖3元钱,而当时的猪肉价格为0.8元每斤,可见咖啡树确实是“摇钱树”。
在陈显彰的带动下,几年后,大吉村几乎家家户户种咖啡,仅陈廷宝家就种了近两万株咖啡树。
几代人拼出来的咖啡品牌
因为看中了陈廷宝勤劳肯干,陈显彰还当媒人,介绍朋友的女儿陈慧卿和陈廷宝认识,促成两人缔结良缘。两人结婚后,在大吉村开枝散叶,共育有5个孩子,陈丽芳是其中最小的。
陈丽芳嫁在本村,她和丈夫一起种咖啡,有空时还会烧炭火,用铁锅翻炒咖啡豆,然后用石磨或石杵加工成咖啡粉,泡杯咖啡喝。“小时候看过父亲晒咖啡、磨咖啡,我家至今保存着用来制作咖啡粉的石臼、磨盘。”陈丽芳记得,父亲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靠自己的双手吃饭”,这句话已成为老陈家的家训。
20世纪70年代,福山当地人徐秀义投入多年的积蓄,带领全家人开园种植咖啡,并建立了咖啡加工厂。经过徐家两代人的努力,“福山咖啡”这一品牌已经广为人知。2010年,福山咖啡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近年来,澄迈围绕“咖啡文化”这一主线,建设咖啡文化风情镇。海南福山咖啡师冠军挑战赛等赛事的成功举办,让福山咖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徕福昌”“福礼咖啡”等一批新潮咖啡店(馆)陆续在福山开业。每逢周末,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的停车场里,停满了外地车牌的车辆,他们有的是路过歇歇脚,有的是专程去福山品咖啡。
这两年,偶尔也有咖啡爱好者到访大吉村,了解陈显彰、陈廷宝种咖啡的故事,陈丽芳总是热情接待。“福山咖啡的根在大吉,欢迎大家来走走看看。”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