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3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琼崖驿路拾珍——
海南古人取道智慧
明清时期南渡江三角洲各主要渡口,橙色虚线为驿道。何以端 提供
根据等高线描绘出辅龙山的主要溪流,以灰蓝色标示,褐色虚线为驿道。 何以端 提供

  ■ 何以端

  驿道是古代交通骨架,连通所有州县治,要求路面宽阔线路直捷,维修简易,尽可能全天候通行,减少攀山,减少渡河,以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从琼崖古驿道中撷取若干片段,便能体会得到。

  琼澄驿道,几乎百水不淹

  从琼州府城到西路第一座驿站——澄迈老城通潮驿,沿线路可以依次追溯到6个铺舍:二水铺(今头铺村)、二十里铺(今业里村)、五原铺(今已废,富教村北)、石山铺(今北铺村),这四铺在今海口市境内;然后进入澄迈县的七里铺(今龙吉村),再到澄迈老城县门铺。根据史料十里左右一座的铺舍记载,这段驿道总共约六十里。最迟到宋代,这条线就已定形,路上唯一较大河流五源河已架起了桥。民初修公路几乎完全按驿道老线拓展,直到海南建省之初都无甚变化。

  细看驿道沿线所经,几乎百水不淹。因为这是澄琼沿海的第一条地脊,虽不起眼,却很管用,雨再大都从两旁泄走。

  古驿道从府城的府门总铺西行,沿今忠介路出了城,再沿大路街向西南行,进入海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黄槐路,再穿龙昆路经城西路、白水塘路,进入西路第一铺——二水铺。因为是出城第一铺,所以该村得名“头铺”。

  驿道过五源河后南拐石山,主要原因是宋代石山地区槟榔产量既高,质量又好,是全岛赋税重心,社会发育早,外运通道必须确保,这个历史状况就一直留存下来。

  辅龙山驿道,宋至清未变

  儋州的归姜驿也是著名古驿站,至少与三位宋代名人有关。《琼台志》载“辅龙山,在州治东北六十里谭乐都抱社村。宋赵鼎南迁经此,以为亦州治之主山松林之辅,故题曰辅龙。俗因村呼为抱社岭”;万历《儋州志》载“宋胡铨《赋辅龙山》诗……”;宋诗人杨万里住宿归姜,亦留下诗:“岚气秋还热,归姜晚暂栖。云随一海去,日在万山西。密树通泉过,荒林使径迷。登高发长叹,清世说生黎。”

  归姜驿是西入儋州第一驿,明代弘治年间被革。史上的“抱社村”即今西线高速新盈立交以东一公里处的抱舍老村,村南十里有抱舍新村。辅龙山是一座缓坡大土山,今名大王岭,海拔187米的主峰正位于新老两个抱舍村之间。

  辅龙山既是儋、临界山,又是杨桥江与文澜江水系的分水岭,仅比儋州北部主山松林岭略低,山体延绵,以玄武岩砖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唐宋间广阔丘陵多系森林,泉水山溪丰富。驿道从临高县西南行,经波莲镇后缓慢抬升进入辅龙山,在150米左右的山肩位置抱舍老村设归姜驿,旁边是举目可见的小山“将军山”,然后拐往西北缓坡下山,在光村镇政府以南过榕桥江。

  这段归姜驿道的绕行,曾是一个谜。原来,辅龙山地盾,就像南北略长的一只大鳖,方圆各有三十里。但“鳖壳”不规整,而是分成十瓣八瓣山梁的正常山势,每瓣山梁都自然产生丘沟溪水,形成分隔。暴雨时山洪暴发,越近山脚洪水越大,越近坡顶水流越小,冲刷越轻。地表径流越大,人们横跨就越困难。

  因此,驿道攀上山肩,尽管有所绕远,却是无需桥渡而四季安全的线路,也是付出行走代价最小、维修要求最低的线路。难怪这段驿道自从宋代定线以后,一直不改。今天,从S211省道的和熏村附近通往老抱舍村和新盈农场的X304县道,仍基本沿袭了古驿线路。

  南渡之设,少渡一河

  东线驿道首先要渡过南渡江天堑,迤逦进入东路第一驿,即文昌的宾宰驿。

  沿府城文庄路出东门,过“河口桥”不远即转向东南,经今河口村、北冲村到南渡村,由此东渡,抵达东岸张吴村的东路第一铺——张吴铺。

  由于宋代文昌县治在潭豹村,即明代宾宰驿所在地,所以南渡的产生及这段东路驿道的形成,应该大致与宋初府城设立州治同时。正因这个“南渡”而有了南渡江之名。

  南渡村在府城以南约十里。为什么不直接东行渡江,而要先南行十里呢?

  史料显示:通往东营港的南岳溪作为出海支流,直到明代依然畅通,府城东行两条通道在该溪分设南北两个渡口,即“县东八里”的东岸渡(清代称渡头渡,今有渡头村)与本利渡(今椰海大道与琼山大道丁字路口东北,有本利村),说明该支流仍很宽大,不能修桥,必须船渡。至于宋代,这条支流就更宽了。

  南渡村—张吴村渡线在南岳溪分支口的上游,这里渡河就可避免再渡一次宽阔的南岳溪。古代渡河成本高、费时长,风险大,而且无法全天候,所以要尽量减少。

  根据专业的水文史勘测,汉代南岳溪还是南渡江主出海口,两支流(今迈雅河、道孟河)由宋代畅通入海、明代逐渐收窄到清代接近淤塞。

  宋代、明代驿道渡口设在南渡村,清代改为在北冲村,都是因地制宜的明智选择。东路驿道此后经过的中小河流基本都能架桥,直到万泉河才需要再次过渡口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时政
   第003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4版:“营”在自贸港“画”说新海南
   第005版:理论专刊年终特别策划
   第006版:民生新闻
   第007版:清廉自贸港专刊
   第008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9版:专题
   第010版:专题
   第011版:专题
   第012版:专题 建设清廉自贸港
   第013版:中国新闻
   第014版:中国新闻
   第015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16版:广告
   第017版:本省新闻
   第018版:潮起天涯
   第019版:文昌观察
   第020版:东方视窗
   第021版:澄迈新发展
   第022版:澄迈新发展
   第023版:保亭新发展
   第024版:新海垦
   第025版:广告
   第026版:广告
   第027版:广告
   第028版:健康周刊
   第029版:文化周刊
   第030版:文化周刊
   第031版:文化周刊
   第032版:文化周刊
创意千古无古今
古人的社交“法则”
海南古人取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