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秦川
近日,读了些许关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348年—409年)的文章,颇为回味。
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擅长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他以杰出的绘画才能,赢得了当之无愧的“画绝”称号。
在创作人物画时,顾恺之善用眼睛来传神,他认为眼睛的神采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标志,所以特别注重点睛,他曾坦言,“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消失,则神气与之俱变也。”由此可见,他对点睛之笔的重视程度。
据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晋哀帝兴宁间,建业瓦棺寺初置,寺中主事僧人向京城士大夫募捐。当时,一般人认捐多在十万钱以内,可轮到顾恺之时,他却写下布施百万的“豪言壮语”。面对这种情景,大家都嘲笑顾恺之在说大话。
时间不长,寺僧要求顾恺之兑现他当初的承诺。此时,一些不怀好意之人开始等着看顾恺之的笑话。顾恺之好像一点也不担心,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在墙壁上画出维摩诘一躯。到了画像正式完工那天,顾恺之当众给维摩诘点上眼珠,顿时,画面上的维摩诘像活了一样,光彩照人,满寺生辉。之前那些等着看顾恺之笑话的人此时也不免啧啧称叹。没多大工夫,众人便帮忙捐足了一百万钱。此事一经传开,令顾恺之名名声大振。
因为善于在作画时用眼睛来传神,所以顾恺之往往将人物像绘成后,几年不画眼睛。人问其故,他则风趣地回答:“一画眼睛,人就活了,还是让他多休息一下为好。”
值得一提的是,曾任荆州刺史的殷仲堪眼睛有恙,顾恺之为其画像时,采用了“飞白”技巧。“飞白”是书画创作的一种手法,即在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给人以飞动之感。这样一来,殷仲堪的眼睛看上去就有了“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的效果。
而顾恺之在为裴楷画像时,在其面颊上添了三根毫毛而更显栩栩如生,后人称赞传神之笔,谓之“颊上添毫”。如此别出心裁的作画风格,真是令人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