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梦晓
位于文昌文城镇南阳片区的南阳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海南乡镇最早的纪念碑之一,是为纪念南阳地区革命烈士和人民英雄而建的。近日,这里迎来一批瞻仰革命先烈的学生。
“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辈的历史故事。”文昌市南阳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鲁梓暄在参观完纪念园之后有感而发。本次活动是该校将红色资源融入特色德育课程体系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文昌积极打造“健康阳光、好学上进、勤劳诚信、文明朴实”的海南中小学生特色印记。各学校充分挖掘本土“红绿蓝”资源,多措并举,将本地红色人文、绿色生态、蓝色海洋航天的优势资源融入学校德育体系中,构建校本特色德育课程,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
培养爱国之情
“在参观过程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一首民谣。”鲁梓暄说。他所指的是南阳地区当年流传的抗日民谣。其中一首《送郎上战场》,唱出无数家庭舍小家保大家的决心。
“这样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体会到过去战斗的艰辛,也激发他们爱家爱国的情愫。”文昌市南阳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欧春南介绍,文昌南阳中心小学作为南阳片区的一所中心小学,学校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将红色革命基因带进校园,融入课程,积极构建“四红”(红色课程、红色故事、红色活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德育课程。学校还打造了一支“红领巾”讲解员队伍,努力培养孩子们的爱国心、强国志。
用好红色资源,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是当前文昌市构建特色德育课程的举措之一。该市各学校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内涵,坚持用好、用实、用活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德育课程中。
除了组织学生到红色景区参观,该市各校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一本本红色书籍,了解革命的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各个学校纷纷在校园内开展红色故事“人人讲”活动,让榜样的力量在这里彰显,红色的文化在这里传承。
为进一步提升红色教育成效,文昌市各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红色元素,营造富有红色基因的校园文化,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够与红色文化亲密接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培养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
树立绿色理念
践行劳动育人
组织学生深入了解本地农田环境,根据农田环境的特点和需求,提出改进建议,并用绘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组织学生观察文昌本地的植物,进行分析思考,把植物叶子花卉等进行拓印……连日来,文昌市充分发挥绿色生态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绿色生态资源的认知与热爱,构建具有文昌特色的绿色德育课程。
不久前,文昌市联东中学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教学中,开设了以艺术农庄劳动基地、食育艺术工作坊和家务劳动互相渗透的三位一体的德育劳动课程。每逢周五的劳动实践课,学生们就会走出教室,走进田间,挽起袖子,拿上工具,在田间地头学习各种作物知识,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种植蔬菜,在劳动实践中推动“绿色”德育开展。
“除了开展艺术农庄劳动课程外,学校还开展了食育艺术工作坊实践体验课程和家务劳动实践课程。”文昌市联东中学团委书记林紫介绍,在食育艺术工作坊实践体验课程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到艺术农庄了解一些制作本土小吃的植物原料,例如鸡屎藤、斑兰糕等,利用孩子们设计出具有文昌本土文化特色的模具,充分激发学生们探索欲,提高实践能力。
丰富的实践体验课程和家务劳动实践课程是文昌推动绿色生态资源和教学课程相融合的举措之一。除此以外,文昌市通过环保教育、资源回收、垃圾分类等方面要求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多途径多形式开展绿色生态活动,倡导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打造优美绿色校园。
注入蓝色资源
筑梦美好未来
文昌三面临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积淀着浓厚多彩的蓝色海洋文化;文昌也是航天之城,拥有独具特色的蓝色航天资源。这些蓝色资源走进课堂,成为特色德育课程。
在文昌市幼儿园,学校开发“海的味道”食育课程,将海洋的味道通过味蕾传递,留在孩子们心中;海洋贝类艺术作品的创作,增强孩子们动手能力;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的“护海小卫士”的活动,让亲子关系更加和睦。
“这一系列利用蓝色资源打造的特色德育课程,希望引导孩子们热爱家乡、守护海洋,积蓄积极的情感、专注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文昌市第二幼儿园园长曾桂萍说。
航天教育是海南省中小学“红绿蓝”德育体系中蓝色海洋和蓝色航天教育的重要内容。文昌各校以创建文昌国际航天城为契机,充分挖掘蓝色航天资源优势,利用文昌航天科普教育馆主阵地,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沉浸式课程以及研学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学习航天精神和传承航天精神的热情,切实把“蓝色”德育成果转化为持续推动人民教育福祉实效。此外,文昌还通过举办航天赛事,积极引导各校参与航天科技类比赛,以赛促学,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接下来,文昌将继续加强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将“一校一案”全面落实德育工作指南,继续挖掘“红绿蓝”资源,探索构建特色德育特色课程多样化发展新路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报文城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