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雕刻红色记忆
  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的红色娘子军雕像。李幸璜 摄

  卢鸿基作品《海南游击队员》。资料图

  陈学博作品《歃血结盟 永跟党走》。受访者供图

  ■ 海南日报记者 陈蔚林

  “七一”将至,走近红色地标参观学习,是众多党员干部群众重温党史、致敬先烈的不二之选。

  不难注意到,无论是海南省史志馆这样的党史展馆、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这样的革命遗址,还是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这样的纪念场馆,红色主题雕塑都占据着重要位置甚至主要位置。这些红色雕塑静静矗立、经风历雨,讲述着厚重的革命历史,传承着不朽的红色文化。

  它们因何成为红色地标的“主角”,有何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近日,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会长陈学博等专家,听他们介绍海南的红色主题雕塑,分享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

  《海南游击队员》:

  细节真实感染力倍增

  从1927年9月23日椰子寨战斗打响全琼武装总暴动第一枪,到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实现全境解放……琼崖共产党人在“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漫漫征途中,谱写了中国人民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

  据统计,海南现约有990处红色资源,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机构旧址、遗址达444处。“这些红色地标中,珍藏着众多艺术性极强的红色主题雕塑。”陈学博说,这些雕塑的创作者,不少为海南本土雕塑家,他们结合历史与艺术、乡情与技法,带着满腔的责任感、自豪感,为家乡的红色历史“造像立传”。

  出生于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的林毓豪是享誉国际的雕塑大师,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数十年的雕塑生涯中,他共创作雕塑作品300余件,其中《冯平烈士》《张云逸将军》《庄田将军》《马白山将军》等,都是为了讲述海南革命历史而作。

  作为林毓豪的“关门弟子”,陈学博多次参与其艺术创作。尽管恩师已辞世多年,他仍清楚地记得,林毓豪以人物雕塑闻名。每次创作红色人物雕塑,林毓豪都全身心投入——描画草图,认真创作小稿,再根据小稿制作石膏小样,继续在小样上推敲、修改、打磨,最后从多件小样中选出最满意的放大成像。

  这些工序已然足够烦琐,然而,林毓豪在创作前期下的功夫远比这更多。陈学博回忆,描画草图前,林毓豪要做扎实的案头和采风准备,收集雕塑主角各时期的照片,向其战友及后人了解人物性格、神态动作,去史志馆、图书馆、纪念园等地查阅相关史料,为的就是不仅要实现“形似”更要达到“神似”,能够通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塑像,生动地呈现一支队伍的精神面貌、一个地区的厚重历史。

  琼海籍雕塑家卢鸿基在创作雕塑《海南游击队员》时,以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第二独立师师长王文宇为原型。在对人物生平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后,他决定放弃时兴的、类似舞台英雄亮相般的夸张造型,采用军营中常见的稍息姿势呈现游击队员的庄重挺拔。这一造型,看似普通随意,实际上更接地气、更有感染力。

  为了突出雕塑的地域性,卢鸿基在人物着装上选择了当时海南劳动人民爱穿戴的短打衫、竹编罩笠等,让柔软简洁的服饰与坚硬结实的肌肉、紧握钢枪的手指相互映衬。如此精妙的细节处理,反映出创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该作品已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红色娘子军》:

  用巨石刻成的经典之作

  每一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艺术品,都凝聚着艺术家的心血。

  琼海市中心南门街心公园里,一座以红色娘子军战士为原型的大型雕塑,吸引市民游客驻足瞻仰。这座雕塑由琼海籍雕塑家崔开宏在1985年牵头创作,创作过程中广泛吸纳了卢鸿基、刘开渠、刘林等雕塑名家的意见建议,并得到了雕刻师陆三男的全力配合。

  崔开宏等人的巧思,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体现在人们容易忽略的选材环节。

  近观可知,这座雕塑是由一整块巨型花岗岩雕刻而成的。为什么不采用常规方法——先小块雕刻再拼凑成像?原来,在选材时,雕塑家们考虑到,海南气温高、光线强、雨水多,只有用整块石料雕刻才能避免日晒雨淋后雕塑的拼接处产生苔迹。

  当年,要找到一块这样的巨石并不容易。他们几乎走遍了整个多异岭才找到一块符合要求的石料,用了两个多月开采加工,将40余吨的巨型石料加工成约20吨的粗坯石料,再调来两辆大型吊车协同作业,将石料运回市区进一步雕琢。

  时至今日,这座《红色娘子军》雕塑仍是琼海的地标建筑和重要文化景观。

  陈学博说,以琼崖革命历史为创作题材的,兼具艺术性和历史文化价值的红色主题雕塑还有很多。林毓豪的《马白山将军》造型简洁硬朗,人物特征鲜明;张德华的《临高角解放海南纪念塑像——热血丰碑》气势磅礴、振奋人心;王可赵的《李硕勋烈士像》尽管只是半身像,但坚毅的表情展现出烈士视死如归的气概。

  雕塑家潘鹤1957年创作的《艰苦岁月》,更是琼崖革命主题雕塑的经典之作——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一位小战士亲昵地倚坐在老战士身边,托腮倾听笛声,遥望远方,尽管衣衫破旧、身形瘦削,眼中却写满了对革命胜利的憧憬。这件作品被选入各类中小学美术赏析教材,感染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歃血结盟 永跟党走》:

  通高7.1米,象征党的生日

  随着人们对党史学习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红色主题雕塑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作为省内雕塑名家,陈学博对创作红色主题雕塑情有独钟。数十年来,他秉承恩师教诲,带着责任和敬畏,创作出《红旗不倒》《集义·德伦山》《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等受到业界认可和嘉奖的雕塑作品。

  记者在其工作室看到了《歃血结盟 永跟党走》的小稿。这座雕塑如今坐落于儋州市和庆镇木排村,表现的是马白山等两位党代表和黎族同胞手端鸡血酒宣誓结盟的场景。颇为巧妙的是,这座雕塑本身高度5.6米,象征着中国的56个民族;加上底座通高7.1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整座雕塑以“结盟”为题,寓意着56个民族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为了让这些作品更好地发挥作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陈学博举办了红色主题雕塑作品巡展,将最具代表性的30件作品带到海口骑楼老街、日月广场、万绿园、省图书馆、省史志馆等地展出。

  “这些雕塑作品,集中展现了革命者铁骨铮铮、不屈不挠的意志美,改革开放时海南人民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奋斗美,进入新时代以来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追梦圆梦的自信美。”海南大学教授、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顾问张风则评价道。

  近年来,优质的红色主题雕塑作品还在不断涌现——坐落于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的《曙光》、海南解放公园内的解放海南岛雕塑群、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的浮雕群、椰子寨战斗遗址广场的椰子寨战斗主题雕塑等,都是当代雕塑家们的匠心之作。这些雕塑,对教育党员干部群众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专题
   第006版:专题
   第007版:民生新闻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中国新闻
   第011版:中国新闻
   第012版:广告
   第013版:海南周刊
   第014版:封面
   第015版:封面
   第016版:往事
   第017版:访谈
   第018版:故事
   第019版:海之南
   第020版:热点
   第022版:书法
   第023版:乐活
   第024版:文苑
   第025版:悦读
   第026版:随笔
   第028版:影视
雕刻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