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代名帖:
绝笔里的生命感悟
  手札里的书法③

  苏轼《宝月帖》。

  苏轼《江上帖》。

  蔡襄《扈从帖》。

  米芾《紫金帖》。

  米芾《紫金研帖》。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 李玉萍

  进入宋代,中国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代表宋代书法最高成就的“宋四家”,开启了“尚意”书风。康有为曾在评价各时期书法风格时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即讲求意趣和个性表达。

  在传世的“宋四家”书法作品中,手札最能体现书写者的意趣和情感。他们留下的手札,文字通俗晓畅,行笔直抒胸臆,写出了学识与天赋,写出了审美与性情,写出了风华绝代,也写出了对生命的真切感悟。

  《江上帖》

  怀仰世契,感怅不已

  传世的苏轼书法作品中,名札甚多。他与一些关系亲近的朋友,长期保持书信往来。据史料记载,世居蜀地的杜家,和苏家久有交往,苏洵视杜君懿(名叔元,字君懿)为兄长,两人交情深厚。苏轼在《与杜道源(杜君懿之子)》中云:“谪寄穷陋,首见故人,释然无复有流落之叹。”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一个从外地赶去看望他的蜀人,便是杜道源。现存苏轼最早和最晚的两封信,均是写给杜家的。第一封信为《宝月帖》,是苏轼代父亲写给杜君懿的一封回信,苏轼在信中向杜家人致以问候,提到新任国子监主簿的杜道源,对他的美好前程表达期许。

  《宝月帖》是苏轼传世最早的墨迹,书于治平二年(1065年),共4行、42字。写这封信时,苏轼不到30岁,书写尚未形成“石压蛤蟆”的独特风格。当时,他的书写风格整体上沿袭的是“二王”范式,每字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字态生动,清逸多姿,稳健中透着意气风发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四月,苏轼在北归途中沿长江行至金陵(今南京),不期与老友杜孟坚(杜道源之子)在江上相逢。两人别后,苏轼写了一封信札,发出“怀仰世契,感怅不已”的感慨。他在信中说,8年未见,故人皆垂垂老矣,想起世交旧事,感慨怅惘。3个月后,苏轼便离开了人世,这封信成了他留在人间的绝笔——《江上帖》。

  《江上帖》,又称《邂逅帖》,共9行、59字,章法自然和谐,布白错落有致,结构简朴飘逸,笔力强劲雄健。当时,年迈的苏轼获赦后从海南一路北归,书法已至无拘无束的境界,落笔看似漫不经心,实为多年挥洒翰墨养成的萧散风格,堪称老熟精湛。字里行间,可见海涛之气,笔触偶见颤动,似有垂暮老病之态,实为饱蘸深情所呈。

  苏轼中晚年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心境逐步改变,书法风格也随之出现了重大转变,笔下少了晋人书法的清逸之风,多了唐人书法的雄强之气,尚意的特征进一步凸显。这一点,通过对比《宝月帖》和《江上帖》,也能感受到。

  《紫金研帖》

  苏米最后的交集

  米芾留下了很多书法作品,其中两件手札很特别,记录了一段苏轼与米芾交往的旧事。它们就是姊妹帖《紫金帖》《紫金研(古时通“砚”)帖》。

  宋人十分喜欢收集文玩雅物,每得到一件心爱之物,都要写下几笔记录当时的心情,这有点类似今天的人们发微信朋友圈。《紫金帖》是爱石如痴的米芾在50岁时得到紫金石砚后,高兴到狂癫时写下的手札。其大意为:刚刚得到右军(指王羲之)家乡紫金石砚,奋笔疾书好几天,我若不来,就不再有机会用这块砚。米芾在《宝晋英光集》中记述此事说:“吾年老才得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其下。”

  《紫金帖》是米芾的行书作品,共5行、27字,书写节奏明快、热烈,即便时隔近千年观之,亦能感受到书写者成功“淘宝”后的狂喜之情。帖上之字姿态横生,笔势上欲左先右、欲扬先抑的特征明显,首列各字竖笔左右斜欹,几个字虽不在一条直线上,却相互借势,整体有均衡之美。乍看此帖,觉运笔潇洒自如、无拘无束,观其细节又会发现,点画之间无一处不合规、无一处不精到。由于大胆果断用笔,再加上结体有新意,这件书法作品多了几分险绝的精彩。

  作为米芾的好友,苏轼也是爱砚之人,听说米芾得了紫金砚,他便借来观赏。苏轼对这方砚钟爱有加,但当时他已重病缠身,于是对其子苏迈说,舍不得与这紫金砚分开,让它陪葬好了。一个月后,苏轼去世。米芾不肯割爱,取回紫金砚,并写了一则手札,即《紫金研帖》,说出了自己对紫金砚的珍视和对苏轼的思念。

  《紫金研帖》为行书,共7行、44字,是一件书法风格独特的作品。它用笔偏重,这或许与米芾书写时向苏轼致哀的心境有关。米芾写“苏子瞻”3字落笔由轻到重,仿佛正在灯下与老友相对而坐,畅谈书艺;而“紫金研”3字一笔一顿或一笔数挫,体现了这方砚在书写者心中的分量重如千斤; “传世之物”4字大气沉稳,似在告诉老友自己对此砚的定位。米芾这样阐述自己收回紫金砚的理由:“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这句话大意是:这方砚是需要在世间流传的世俗之物,岂可与本性高洁已修成正果的子瞻在地下同住。米芾的辩解虽有些牵强,但也说出了他对苏轼的尊崇和认可。

  该帖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张力,展现了米芾“万毫齐力平铺纸上”的笔法,同时又有一种优雅、灵动的美感。很有可能,《紫金研帖》是米芾睹物思人、缅怀苏轼时,奋笔疾书留下的作品。

  苏轼曾这样评价米芾的书法:“米书超逸入神,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在苏轼看来,米芾的书法可以跟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比肩。从风格看,《紫金研帖》兼有“风樯阵马”“沉郁顿挫”的特点。

  《扈从帖》

  病中笔力不衰

  《扈从帖》是蔡襄传世尺牍中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书写于皇祐四年(1052年)春,是蔡襄40岁时创作的一封信札。展开此信,顿觉春风拂面,妍丽温雅之气扑面而来。蔡襄在信中告诉朋友,自己感染了风寒,身体状况不佳,卧病在床,已收到惠赠的“新萌”(应指新茶),珍惜并感谢。从整体上看,此帖用笔一丝不苟,蔡襄虽在病中,笔力却十分稳健,笔下严谨认真、线条流畅,由此可看出书写者书法功底之深厚。

  《扈从帖》又称《公谨帖》,为纸本行书,共6行、51字,整体上风格疏朗婉健、雍容大度,颇具晋唐之风。章法上,字与字之间疏密有致,既有点画的跳跃,又有线条流动的节奏美。该帖笔法上继承了“二王”书法的精彩之处,可谓笔笔有来历,显得蕴藉含蓄,用笔方圆结合,结构开合自如;运笔如行云流水,飞舞灵动,没有一丝犹豫,中锋、侧锋兼用使线条呈现出方圆变化,使字体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堪称杰作。

  《宋史》记载:“襄(蔡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在“宋四家”中,他年龄、辈分最大。苏、黄、米三人都以行草、行楷见长,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只有蔡襄。他的书法承继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的风格,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轼说:“君谟(蔡襄字)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专题
   第006版:专题
   第007版:民生新闻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中国新闻
   第011版:中国新闻
   第012版:广告
   第013版:海南周刊
   第014版:封面
   第015版:封面
   第016版:往事
   第017版:访谈
   第018版:故事
   第019版:海之南
   第020版:热点
   第022版:书法
   第023版:乐活
   第024版:文苑
   第025版:悦读
   第026版:随笔
   第028版:影视
绝笔里的生命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