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惠娇
海南省博物馆举办的“不老坡仙 梦回千年——苏东坡主题文物展”,将坡翁居儋轶事,尤其是“东坡笠屐”“一蚝二吃”等掌故,以实物的形式得到了活泼泼的展现。
“一蚝二吃”
苏轼大展中,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献蚝帖》,是一件集美食、书法、美文为一体的作品,出自明代儒生陈继儒(号眉公)的私人刻帖集《晚香堂苏帖》。晚明版《晚香堂帖》全册28卷,只集苏轼一人书迹。陈眉公品鉴能力过人,选帖优良,篆刻精美,其中收录多种可视为苏帖范本。字帖是古代书生习字的范本。自古名家书迹被有识之士留心收集,经双钩描摹,刻上碑版或木版,拓印汇集成套成册,以备观摩临习之用。在朝廷科举取士之后,通过一手好书法来获得考官青睐至关重要。奋笔学书成了书生的必备功课。
早在宋代淳化三年,太宗赵炅命侍书王著将内府所藏的历代名家墨迹摹勒上版,经拓印成就第一部官方刻帖《淳化阁帖》,此后天下读书人奉为楷模,成了应试习书的不二法帖。书生能得名帖而入,安得不臻妙境?《淳化阁帖》开辟了官私刻帖的先声,此后经世不止。
《献蚝帖》是《晚香堂帖》收录的苏轼手迹中的一种,其内容活泼可爱,通篇满满人间烟火气,读之,让人禁不住沉浸于苏字天真浪漫的美感中,同时又为东坡居士俏皮达观的生活哲学所莞尔。
《献蚝帖》全文如此:“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热,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海国食□蟹□螺八足鱼,岂有献?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东坡向儿子苏过分享“一蚝二吃”之法,或将小蚝肉与浆入酒并煮,或将大者炙烤。接下来又说恐美食闻名于“北方君子”而被瓜分。这转折突然,实在让人捧腹。何曾想,一册字帖能如此鲜活地呈现东坡其人!有美食,有书法,有文学的情趣……
该帖书法,法度严谨,结体紧致,左低右高,行笔中正,用笔多肉,而骨力内蕴,似有稚子顽童欹倾之态,天真浪漫,品之韵味不绝。
苏东坡书法早学徐浩,中年致力颜真卿,晚年师法李邕,写此帖时,已是其晚年书风。董其昌曾评价:“羲之如龙,北海如象。”北海即李邕,其书法笔健而爽朗,舒展而遒劲,风度闲雅。苏东坡此时学北海,以意追之,笔力遒劲似之,其余则面貌自出。
苏东坡穿屐戴笠
相传,苏东坡居儋州时,一日外出谒黎子云,途中遇雨,乃于农家借箬笠木屐披戴而归。坡翁不熟木屐,走得踉踉跄跄,形容怪异,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争吠。东坡居士幽默回应:“笑所怪也,吠所怪也。”此景,似《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真实场景演绎,足见名士之风流。
“笑所怪也,吠所怪也”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蜀犬吠日的掌故。蜀之南多雨少晴,一日晴天日出,邑中群犬少见以为怪,皆冲着太阳狂吠不止。封建社会阶级森严,士人皆儒衣持节谨守仪范。而东坡先生不拘小节,戴着农家的雨具,风雨里不拘形迹,应对众人的嬉笑,坦然自若,超脱了形骸的束缚,自得幽野之趣。
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头戴笠帽,脚踩木屐,身着宽袍大袖儒服的东坡形象成为了经典,东坡笠屐成为文人画的经典母体。在众多山水画的点景人物中,披蓑戴笠在风雨中踯躅前行的文士形象,就是来源于东坡笠屐这一形象的范式化。
此次展览中展出明代孙克弘的东坡笠屐图和张大千摹唐寅的东坡像,都充分演绎了这一画题。此东坡像和东坡笠屐图,仍属于纪念性的名人画像,是为供后人敬仰、追慕先人风流所作。
苏东坡眼中的海南
虽说东坡居士乐天豁达,但在赴琼途上,还是不免作悲观之想,写信与友人,“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低落消沉,不作生还之念。那时的海南,与今日的繁华不同,是人口仅三千户的小岛,莽荒未开,孤悬海外,贬谪至此者,都九死一生,苏东坡作此想,实属寻常。
但他还是那位生命蓬勃、韧性超群的东坡居士。在黄州时,夜里情绪低落作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似作羽化飞仙之念。此诗传入黄州郡守徐君猷的耳朵里,唯恐看守贬官失职,吓得连夜奔袭,到“雪堂”查看他是否安在。结果,在门外听见如雷鼾声。东坡居士正在屋里大梦周公呢!就这么样的苏东坡,在海南的生活同样也经营得有滋有味,自得其乐。
他在桄榔林结庐,积极融入当地;他曾背着大酒葫芦,在乡间行饮,遇一老妪,谈及仕宦之旅,老妪一语中的,“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他又得大悟;放不下儒士之职,他自编教材,施行教育,与当地学子亲厚;有一老秀才,朱颜减尽两鬓斑白,为追慕东邻女子,求换其扇子作礼,被他写入了诗中;闲来无事,捣鼓做墨,与制墨家潘衡一道研究,加入海南当地的沉香等香料,捣鼓出了“东坡墨”,制墨事业,直到差点火烧屋子,方才作罢;上巳节醉饮晚归,被舍人锁在门外,在漆黑的夜里,思考人生得失……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被记录了下来,传之后世,博得读者会心一笑。东坡居士真是天底下第一妙人。
在海南,他留下了一些诗作,不乏佳句——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言语俚俗,似海南这土生土长的黎民百姓,简单快活。海南风和日暖,四季如春,连带着东坡居士的词也带了春意——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东坡在琼三年,曾经无处可居,曾经米粮断绝,但他漂泊半生,练就了一身随遇而安的本事,也总能换下一身儒服,和当地人打成一片,产生深刻情谊。在奔赴归途的时候,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写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将海南三年当作人生一场奇幻之游。
读东坡先生的词总是容易片面地以为他像李太白一样是谪仙般的人物,乐天、恣肆、自由。但若是仔细观察他的字,深入研究他的生平,很容易发现他是典型的儒士,宽厚、中正、平实。乐天只是应对仕途不顺的自解,正如《献蚝帖》《东坡笠屐图》所呈现的一样,是他关注当下的生活哲学。
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可以循着东坡先生的旅途轨迹,一路从澄迈东水港登岸,暂居琼州,后赴昌化军贬所,筑“桄榔庵”,看他兴文教,著书,劝农,施药,制墨,交游,做美食,饮美酒……后人建苏公祠以纪念他,东坡讲学的旧址也得以重建,他写下的《沉香山子赋》成了宣传海南风物的名篇,他开凿的东坡井仍在,他留下的诗文、尺牍也将在展览中一一呈现。
除此之外,展览中,清人所绘《东坡步月图》《东坡月夜访友图》能具象化地让观者感受东坡先生月夜访友的浪漫;《东坡诗意图》画出了东坡先生浪漫的诗意;沈景修、殷书柏、张照、段玉裁写的书迹抄写的东坡诗文,是书法和诗交集的美;还能看到北宋赵佶给蔡行的敕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书迹诗文;东坡年谱、东坡文集、诗集汇聚,亦可得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