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钊
敦煌,是一个藏着无尽故事和传奇的地方,它静静地镶嵌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变迁。对于敦煌,我们可以从无数个角度观察,也可以用无数个视角呈现,无数文人墨客曾以不同方式扫开历史尘埃,书写着它关于美、信仰、文化的传奇,而当历史的长河缓缓流经当下,西北作家陈继明却以唐代敦煌洞窟开凿为牵引,沉潜入芸芸众生的爱恨情仇,让真实历史和虚构情节交映生辉,以长篇小说《敦煌》里多位生动鲜活、形象立体的人物,映射着敦煌千年不息的血脉和民族的精神传承,勾画出一幅穿越时空、神圣庄严的历史画卷。
敦煌,就像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古城,积淀了历史的尘埃和岁月的痕迹。当陈继明游走于敦煌的历史和现实之间,细细寻觅残留在石头、壁画上的隐秘线索,以文学之笔将现实与历史巧妙拼接,形成独特的小说叙述效果,其间有对民族融合历史本相的还原,也有对敦煌洞窟神圣历史的解构,更多的是将历史和现实融为一炉,以今人视角进行整体性的观照,缩短着过往与当下的距离。当唐代贞观时期的画布徐徐铺开,河西走廊上吐谷浑人与汉人的战火硝烟仍未熄灭,李世民的御用画师祁希走进瓜洲和沙洲,参与并见证了盛世到来前普通人的牺牲和反抗、感受着这片人间道场上的悲欢喜乐。敦煌文化并非简单的文化叠加,而是“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整体,体现着大乱而治、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
玄武门前的宫廷政变,是一场凝结着权力斗争、情感纠葛和人性考验的传奇,这场政变看似远离普通人的生活,可随之而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却深深影响着吐谷浑人、汉人等民族的生活,各个民族的文化营养在此交汇融合,最终幻化成敦煌佛窟壁画上的人性满壁风动、人性天衣飞扬。无论是慕容豆、令狐昌,还是胜觉、贼疙瘩,这些于西北边境苦苦挣扎的生命,就像一株株生命力旺盛的野草,战胜重重困难,始终绵延不息。他们共同塑造的敦煌之美,穿越时空的界限,将古老的美传递给每一个时代的观者。
敦煌是盛大的,也是壮美的,却不只是来自高高在上的庙堂,而是源自民间的疾苦和悲欢,它所有的洞穴、壁画、佛像等都镌刻着普通人的爱恨情仇,是在寻常生活里为芸芸众生立下的传记。陈继明是甘肃人,身体里所流淌的是敦煌文化浸润的骨血,在他的眼中,敦煌散落的千百座洞窟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而是一座座曾经发生过生活故事、体现着生命力量的历史载体。他站在鸣沙山,让大漠星辉洒满全身,感受着某一座佛窟讲述它建成以前的故事。他的笔下有岁月给它的冠冕和庄严,有永恒给它的成长和顾盼,更有生灵万物为敦煌大地注入的健旺生机。
如作者所言,人人都有一座自己的敦煌。《敦煌》中有奇幻浪漫的传奇故事,有对人性、信仰和文化的深刻探讨,有敦煌文化的绵延传承,更有对照见自我的生活镜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索、去品味,找寻那座安放自我心灵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