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海南师范大学被誉为“琼岛名校,教师摇篮”。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学科建设力度,大幅增加学科建设经费,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3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9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开启了学校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历史。2009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将学校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预计到2012年学校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水平将显著提高。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海南省学位委员会启动了新一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审核工作。海师大申报的学科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所申报的12个学科中有生物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教育学、地理学、体育学等8个学科被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预计近期也将被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这是海师大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工作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为学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学科是我省创立最早的学科之一,也是首批省级重点学科,拥有我省唯一的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学科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博士10人。学科团队中有全国模范教师,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专家,有省优秀专家,有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其中多人担任国内外学术组织的理事。
学科研究领域广泛,既有数学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有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实际应用问题。随机分析、微分方程、调和分析、模糊数学、应用统计、运筹优化、生物数学等方向优势明显,长期得到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资助。2005至2010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承担科研项目7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科研经费达216万元;在《J. Funcl. Anal.》(数学类顶尖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53篇,SCI、EI检索81篇。学科学术交流活跃,与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等保持着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仅2010年就有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等4位院士和数十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访问与交流。
学科研究生教育硕果累累。现已培养硕士37人;研究生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检索7篇;获海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承担海南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课题4项;多人考取国内外博士研究生。
数学与统计学院正大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努力争创全国有影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
数学学科简介
化学学科是我省高校中实力很强的学科之一,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4个二级学科。其中有机化学为海南省重点建设学科,物理化学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拥有教育部热带药用植物化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作为研究平台。
学科现有教师37人,其中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国家突贡专家和国务院特贴专家各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海南省优秀专家2人,海南省515人才多名。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有机化学学科于2006年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200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新增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学和科研面积1.6万多平方米;图书10万余册;仪器设备1200多万元,主要有Bruker-400V核磁共振仪、Bruker液质联用、安捷伦气质联用、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大型仪器,这些高端仪器有力地保证了化学学科教学和科研事业的发展。该学科研究方向很好地结合海南省热带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热带药用植物的应用开发、环境污染控制和太阳能转换利用等多个领域,都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近几年来,学科先后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 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8项,承担横向课题20多项,科研经费618.6万元。学科成员近四年来在Green Chemistry,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Tetrahedron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326篇,其中被SCI、EI收录86篇;出版学术著作15部;已申请国内外专利10项,其中已有5项获得授权。这些成果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化学学科简介
生态学科是我省1999年设立的8个首批省级重点学科之一, 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海师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9年被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2010年被批准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海南生物资源丰富而独特,但缺乏系统研究,致使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受到很大限制。生态系统退化、海水侵蚀、水源枯竭、物种大量消失等问题已危及海南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上述问题的改善和解决亟需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人才队伍。
海南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和科研所有3所,其中2所对生物科学的研究侧重于海洋和农业方面。本学科的研究重点为陆生野生生物资源,该资源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对我们的生态和生存安全极为重要,该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将主要依赖本土专家及其后续培养人才的努力。自“海南植物王”钟义教授开始,本学科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形成了方向稳定、特色鲜明的动物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学科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归国留学人员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已培养硕士生4届62人,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14人。另有特聘和客座教授26人,其中孙儒泳、赵尔宓、张亚平、马建章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包括美国、英国等国际知名专家在内的博士生导师21人。
学科依托人才和科研优势,开展了海南省生物资源调查、海岸植被恢复、保护区建设规划、外来有害物种防治等一系列课题,提交对生态省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意义重大的相关建议及报告100余份。参与了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修订、中国动物保护法、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起草;争取到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等多个国际组织对海南生态保护的支持。学科带头人史海涛教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外来物种红耳龟的生态适应机制研究”是我省目前获得的国家自然基金最高层次的项目;学科骨干刘强教授主持出版的专著《植物凋落物生态学》是创立植物凋落物生态学这一新学科的奠基之作,为国际上首部系统研究植物凋落物的专著。
近年来,学科成员获得各级奖励40余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1项;在《Conservation Biology》、《Journal of Tropical Forest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70%为核心期刊论文,30%为英文论文,70余篇为SCI或EI收录论文;出版著作17部,教材6部;承担科研项目共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科技部、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36项,国际合作基金项目等38项,承担项目的经费1400余万元。
卓有成效的学科建设也有效带动了生命科学学院各项事业的整体发展,近年来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先后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
生物学学科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同时是博士点建设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现有博士20人,教授12人,副教授24人,其现当代文学学科是我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房福贤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作家与作品研究,以徐仲佳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以毕光明为代表的地域文化与海南文学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为全国学界所瞩目。文艺学学科是海南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单正平为代表的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研究,以黄保真为代表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科授予权,以韩捷进为代表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以毛明为代表的当代美国文学研究;古代文学学科以阮忠为代表的古代散文研究、薛泉、邓新跃为代表的明代诗学、诗歌流派研究及科举文化研究;汉语学科中以刘剑三、李清桓为代表的音韵与方言研究、龙涛为代表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都在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简介
历史学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长期以来一直是海南各高校中唯一开设的历史学专业,也是省内唯一有历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学校1998年开始设置历史学本科专业,2006年开始有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海师历史学学科已经形成一支由1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这16人中有教授、副教授14人,占到总人数的87%;有博士、硕士8人,占到总人数的50%,历史学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四个比较稳定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即专门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这四个方向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该学科以文化史为主要研究领域,以王献军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史研究、以张一平、张兴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史、海南文化史、南海区域文化研究,在海南有很大影响。
本学科依托海南省南海区域文化研究基地,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该基地是唯一专门研究南海区域历史文化的省级研究基地。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0余人,国内外特约研究员10余人。
本学科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几年来已参与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委员会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目前在研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6项。
本学科近5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7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6篇,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论文18篇,有10余篇论文受到学术界重视,被引用、转载、摘登或得到好评。近5年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4部。
本学科近5年来获省部级科研奖6项,其中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历史学学科简介
本学科是海南省唯一的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本学科现有研究人员26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4人,副高职称教师8人,博士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另聘有客座教授1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6人)。
本学科学习环境优良、研究设备齐全。现有热带海岛资源环境实验室、地理科学基础实验室,下设分实验室9个。实验室面积1028平方米,设备550余万元。此外还建设了一批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
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等其他项目69项。出版专著9本;发表学术论文13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5篇,SCI、EI、ISTP收录论文8篇。3项成果分别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海南省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自然地理学》课程为“海南省精品课程”,地理科学2010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本学科研究方向特色鲜明,部分研究领域在海南乃至全国是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所没有的。其中“热带海岛资源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方向着眼于热带海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热带海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热带海岛地表过程与环境评价” 主要研究地球五大圈层相互作用的各种效应及人类活动变化对地表侵蚀及景观格局的影响;“热带海岛区域旅游与人居环境建设”方向主要为研究和评价热带海岛旅游政策的实施效果、预测海南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变化、研究影响海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诸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热带海岛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主要研究方向有国土资源等调查与动态监测研究、遥感地图综合解译与应用、生态环境现状监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区域生态规划、灾害监测与评估等。
地理学学科简介
教育学是海南师大校级重点学科,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教育学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目前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两个二级学科招收研究生,一个教育硕士点(教育管理方向),现有研究生50余名。一级学科有教授 10 人,副教授 17 人,共有博士12人,硕士 27人;有省级教学名师 2人;省级精品课程 2门;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小学教育),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
近年来,学科成员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 40余项,出版著作与教材 30多部;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电化教育》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 9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索引 30 余篇。在办学条件方面,拥有图书10万册,中外文杂志250 余种,教学科研基地50 个,阅览室 3个,实验室、功能室7个。
学科多年来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学等方向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探讨在社会深刻变革背景下中小教育的转型与变革问题,致力于海南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服务海南基础教育;突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以促进学科教学为着眼点,统整课程基本理论与学科教学论的研究,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运用课程教学理论指导海南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范教育转型为研究背景,加强对海南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研究,服务于我省教师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学注重学前教育理念、课程与教学研究,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教育学学科简介
体育学院设有海南省唯一的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本学科现有研究人员80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15人,副高职称教师32人,博士4名,省级教学名师1人。硕士生导师7名。另有客座教授10人(其中美国,中国台湾和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员5名,博士生导师6人)。
学院学习环境优良、研究设备齐全、场地器材充足,拥有标准塑胶田径场2个、足球场2个、游泳池(含标准跳水台)2个以及相当数量的篮球场和排球场,运动场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现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下设分实验室4个,分别为运动生理实验室、运动解剖实验室、体育心理实验室、体育保健实验室。实验室面积300平方米,设备67.7余万元。此外国家体育总局还授予了体育学院游泳救生员国家级培训基地———水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称号。
近5年来,主持并参与了国家体育总局课题3项,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2项,省部级等其他项目49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簿;发表学术论文10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6篇,CSSCI收录论文6篇。3项成果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三等奖,海南省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学校体育学》和《大学体育》课程为“海南省精品课程”。
学科研究方向特色鲜明,部分研究领域在海南乃至我国处于领先水平。“民族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方向着眼于研究海南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体质与发展学校体育的相结合。“体育旅游与运动康复”方向主要着眼于热带海岛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与旅游结合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研究热带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着眼于特色体育课程的构建与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人才的培养转型;“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方向是关于科学训练的研究,提高运动训练与管理水平;“运动相关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向主要研究运动性损伤与疾病的发生规律,预防措施与常规处置方法;“运动训练及健身监控”方向主要研究人体运动训练与健身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为科学合理的运动提供指导;“民族传统教学与训练”方向突出民族体育特色教学,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统武术养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德育美育方面的独特功能。
体育学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2009年确立为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今年年初过渡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
2009年,以王明初为责任教授的第二轮省重点(扶持)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验收成绩优秀,2010年申报第三轮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获得成功。
2010年新增童光政教授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立法保障研究》,目前在研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和教育部课题各2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5项。
2009年获省部级科研奖4项:杜明娥教授《现代性及其超越》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王明初、陈为毅教授《海南生态立省的理论与实践》、潘永强教授《海南经济特区20年》获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王明初教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获省社科成果二等奖。
2009-2010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10年新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目前学科有两个省级教学团队、四门省级精品课程。
2009-2010年发表CSSCI和中文核心论文36篇,其中2010年23篇。高层次的学术论文主要有《求是》1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篇、《世界历史》1篇,《科学社会主义》1篇、《社会主义研究》1篇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8部、编著2部、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教材1部。
2009-2010年引进博士教授3人,目前有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形成了以杜明娥教授为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种海峰教授为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赵康太教授为首的思想政治教育、郭根山教授为首的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4个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简介
|